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痢疾的病因表現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1、時邪疫毒時邪, 主要指感受暑濕熱之邪, 痢疾多發于夏秋之交, 氣候正值熱鬱濕蒸之際, 濕熱之邪內侵人體, 蘊於腸腑, 乃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景嶽全書·痢疾》說:“痢疾之病, 多病于夏秋之交, 古法相傳, 皆謂炎暑大行, 相火司令, 酷熱之毒蓄積為痢。 ”疫毒, 非風、非寒、非暑、非濕, “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溫疫論·序》), “此氣之來, 無論老少強弱, 觸之者即病”(《溫疫論·原病》), 即疫毒為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 故稱之癘氣。 疫毒的傳播, 與歲運、地區、季節有關。 時邪疫毒, 混雜傷人, 造成痢疾流行。

2、飲食不節一是指平素飲食過於肥甘厚味或夏月恣食生冷瓜果,

損傷脾胃;二是指食用餿腐不潔的食物, 疫邪病毒從口而人, 積滯腐敗於腸間, 發為痢疾。 痢疾為病, 發于夏秋之交, 這個季節暑、濕、熱三氣交蒸, 互結而侵襲人體, 加之飲食不節和不潔, 邪從口人, 滯於脾胃, 積於腸腑。 故痢疾的病理因素有濕、熱(或寒)、毒、食等, 濕熱疫毒之邪為多, 寒濕之邪較少。 病位在腸腑, 與脾胃有關, 這是因邪從口而人, 經胃脾而滯於腸之故。 故《醫碥·痢》說:“不論何臟腑之濕熱, 皆得人腸胃, 以胃為中土, 主容受而傳之腸也。 ”隨著疾病的演化, 疫毒太盛也可累及心、肝, 病情遷延, 也可窮及於腎, 《景嶽全書·痢疾》說:“凡裡急後重者, 病在廣腸最下之處, 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腎。
”痢疾的病機, 主要是時邪疫毒積滯於腸間, 壅滯氣血, 妨礙傳導, 腸道脂膜血絡受傷, 腐敗化為膿血而成痢。 腸司傳導之職, 傳送糟粕, 又主津液的進一步吸收, 濕、熱、疫毒等病邪積滯於大腸, 以致腸腑氣機阻滯, 津液再吸收障礙, 腸道不能正常傳導糟粕, 因而產生腹痛、大便失常之症。 邪滯於腸間, 濕蒸熱鬱, 氣血凝滯腐敗, 腸間脂膜血絡受損, 化為膿血下痢, 所謂“蓋傷其臟腑之脂膏, 動其腸胃之脈絡, 故或寒或熱, 皆有膿血”。 腸腑傳導失司, 由於氣機阻滯而不利, 腸中有滯而不通, 不通則痛, 腹痛而欲大便則裡急, 大便次數增加, 便又不爽則後重, 這些都是由於大腸通降不利, 傳導功能失調之故。

由於感邪有濕熱、寒濕之異,

體質有陰陽盛衰之不同, 治療有正確與否, 故臨床表現各有差異。 病邪以濕熱為主, 或為陽盛之體受邪, 邪從熱化則為濕熱痢。 病邪因疫毒太盛, 則為疫毒痢。 病邪以寒濕為主, 或陽虛之體受邪, 邪從寒化則為寒濕痢。 熱傷陰, 寒傷陽, 下痢膿血必耗傷正氣。 寒濕痢日久傷陽, 或過用寒涼藥物, 或陽虛之體再感寒濕之邪, 則病虛寒痢。 濕熱痢日久傷陰, 或素體陰虛再感濕熱之邪, 則病陰虛痢。 或體質素虛, 或治療不徹底, 或收澀過早, 致正虛邪戀, 虛實互見, 寒熱錯雜, 使病情遷延難愈, 為時發時止的休息痢。 若影響胃失和降而不能進食, 則為噤口痢。

二、臨床表現

痢疾以腹痛腹瀉、裡急後重, 便下赤白膿血為主要表現, 但臨床症狀輕重差異較大。

輕者, 腹痛不著, 裡急後重不明顯, 大便每日次數在10次以下, 或被誤診為泄瀉;重者, 腹痛、裡急後重均甚, 下痢次數頻繁, 甚至在未出現瀉痢之前即有高熱;、神疲、面青、肢冷以至昏迷驚厥。 多數發病較急, 急性起病者, 以發熱伴嘔吐開始, 繼而陣發性腹痛、腹瀉, 裡急後重,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 也有緩慢發病者, 緩慢發病則發熱不甚或無發熱, 只有腹痛、裡急後重,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的主症, 下痢的次數與量均少於急性發病者。 急性發病者, 病程較短, 一般在2周左右;緩慢發病者, 病程較長, 多數遷延難愈, 甚至病程可達數月、數年之久。 痢疾可散在發生, 也可在同一地區形成流行。

三、診斷

1、夏秋流行季節發病, 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

或有接觸疫痢患者史。

2、具有大便次數增多而量少, 下痢赤白粘凍或膿血, 腹痛, 裡急後重等主症, 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惡寒、發熱等症。 疫毒痢病情嚴重而病勢兇險, 以兒童為多見, 急驟起病, 在腹痛、腹瀉尚未出現之時, 即有高熱神疲, 四肢厥冷, 面色青灰, 呼吸淺表, 神昏驚厥, 而痢下、嘔吐並不一定嚴重。

3、實驗室檢查:大便中可見大量紅細胞, 膿細胞, 並有巨噬細胞或新鮮大便中發現有阿米巴滋養體、阿米巴包囊;大便或病變部位分泌物培養可有痢疾桿菌生長, 或阿米巴培養陽性;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直腸、結腸鏡檢查, 提示慢性痢疾、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或結腸癌、直腸癌等改變。 兒童在夏秋季節出現高熱驚厥等症, 而未排大便時, 應清潔灌腸,取便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四、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泄瀉鑒別,兩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症狀都有大便增多,然而兩病在病位、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都有區別。病位病機方面,痢疾病位在腸,病機重點是腸中有滯,即濕熱,寒濕、疫毒、飲食壅滯腸中,妨礙傳導,凝滯氣血,脂膜血絡受損;而泄瀉病位在脾,病機重點是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臨床表現方面,痢疾大便次數多而糞便少,痢下赤自膿血,泄瀉瀉下為稀薄糞便,顏色黃或白,無赤白膿血;痢疾下痢不爽,裡急後重,泄瀉瀉下爽利甚至滑脫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裡急後重,腹痛呈持續性,時輕時重,便後痛減而不停止,而泄瀉之腹痛或有或無,多伴有腸鳴腹脹,呈陣發性,瀉後痛減。因兩病都為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或先瀉而後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瀉為病情減輕,病機由深出淺,所謂“先滯後利者易治,先利後滯者難治”。

應清潔灌腸,取便送常規檢查和細菌培養。

四、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泄瀉鑒別,兩者多發于夏秋季節,病位在胃腸,皆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病,症狀都有大便增多,然而兩病在病位、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都有區別。病位病機方面,痢疾病位在腸,病機重點是腸中有滯,即濕熱,寒濕、疫毒、飲食壅滯腸中,妨礙傳導,凝滯氣血,脂膜血絡受損;而泄瀉病位在脾,病機重點是脾失運化,濕濁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臨床表現方面,痢疾大便次數多而糞便少,痢下赤自膿血,泄瀉瀉下為稀薄糞便,顏色黃或白,無赤白膿血;痢疾下痢不爽,裡急後重,泄瀉瀉下爽利甚至滑脫不禁;痢疾必有腹痛,伴裡急後重,腹痛呈持續性,時輕時重,便後痛減而不停止,而泄瀉之腹痛或有或無,多伴有腸鳴腹脹,呈陣發性,瀉後痛減。因兩病都為外感時邪、飲食所傷,故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或先瀉而後轉痢,或先痢而後轉瀉。一般認為先瀉後痢病情加重,病機由淺人深;先痢而後瀉為病情減輕,病機由深出淺,所謂“先滯後利者易治,先利後滯者難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