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痢疾的辨證論治

1、辨實痢、虛痢“痢疾最當察虛實, 辨寒熱”(《景嶽全書·痢疾》)。 一般說來, 起病急驟, 病程短者屬實;起病緩慢, 病程長者多虛。 形體強壯, 脈滑實有力者屬實;形體薄弱, 脈虛弱無力者屬虛。 腹痛脹滿, 痛而拒按, 痛時窘迫欲便, 便後裡急後重暫時減輕者為實;腹痛綿綿, 痛而喜按, 便後裡急後重不減, 墜脹甚者為虛。

2、識寒痢、熱痢痢下膿血鮮紅, 或赤多白少者屬熱;痢下白色粘凍涕狀, 或赤少白多者屬寒。 痢下粘稠臭穢者屬熱;痢下清稀而不甚臭穢者屬寒。 身熱面赤, 口渴喜飲者屬熱;面白肢冷形寒, 口和不渴者屬寒。 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者屬熱;舌淡苔白, 脈沉細者屬寒。

治療原則

1、祛邪導滯痢疾的基本病機是邪氣壅滯腸中, 只有祛除邪氣之壅滯, 才能恢復腸腑傳導之職, 避免氣血之凝滯, 脂膜血絡之損傷, 故為治本之法。 因此, 清除腸中之濕熱、疫毒、冷積、飲食等滯邪頗為重要。 常用祛濕、清熱、溫中、解毒、消食、導滯、通下等法, 以達祛邪導滯之目的。

2、調氣和血調氣和血即是順暢腸腑凝滯之氣血, 祛除腐敗之脂膿, 恢復腸道傳送功能, 促進損傷之脂膜血絡儘早修復, 以改善腹痛、裡急後重、下痢膿血等臨床症狀。 正如劉河間所說:“調氣則後重自除, 行血則便膿自愈”。 常採用理氣行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3、顧護胃氣“人以胃氣為本, 而治痢尤要”。

這是由於治療實證初期、濕熱痢、疫毒痢的方藥之中, 苦寒之晶較多, 長時間大劑量使用, 有損傷胃氣之弊。 因此, 治痢應注意顧護胃氣, 並貫穿於治痢的始終。

虛證痢疾應扶正祛邪。 因虛證久痢, 虛實錯雜, 若單純補益, 則滯積不去, 貿然予以通導, 又恐傷正氣, 故應虛實兼顧, 扶正祛邪。 中焦氣虛, 陽氣不振者, 應溫養陽氣;陰液虧虛者, 應養陰清腸;久痢滑脫者, 可佐固脫治療。

此外, 古今學者提出有關治療痢疾之禁忌, 如忌過早補澀, 以免關門留寇, 病勢纏綿不已;忌峻下攻伐, 忌分利小便, 以免重傷陰津, 戕害正氣等, 都值得臨床時參考借鑒。

總之, 痢疾的治療, 熱痢清之, 寒痢溫之, 初痢則通之, 久痢虛則補之。 寒熱交錯者, 清溫並用;虛實夾雜者,

通澀兼施。 赤多者重用血藥, 白多者重用氣藥。 始終把握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係、顧護胃氣貫穿于治療的全過程。

分證論治

1、濕熱痢

症狀:腹痛陣陣, 痛而拒按, 便後腹痛暫緩, 痢下赤白膿血, 粘稠如膠凍, 腥臭, 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腸化濕, 解毒, 調氣行血。

方藥:芍藥湯。

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 解毒止痢;大黃、檳榔蕩熱去滯, 通因通用;木香、檳榔調氣行滯;當歸、芍藥、甘草行血和營, 緩急止痛;肉桂辛溫, 反佐芩、連。 大黃之苦寒, 共成辛開苦降之勢, 以散邪氣之結滯。 痢疾初起, 去肉桂, 加銀花、穿心蓮等加強清熱解毒之力。 有表證者, 加荊芥、防風解表散邪, 或用荊防敗毒散, 逆流挽舟。 兼食滯者, 加萊菔子、山楂、神曲消食導滯。

痢下赤多白少, 肛門灼熱, 口渴喜冷飲, 證屬熱重於濕者, 加白頭翁、黃柏、秦皮直清裡熱。 痢下白多赤少, 舌苔白膩, 證屬濕重於熱者, 去黃芩、當歸, 加茯苓、蒼術、厚樸、陳皮等運脾燥濕。 痢下鮮紅者, 加地榆、丹皮、仙鶴草、側柏葉等涼血止血。

濕熱痢, 也可用成藥香連丸治療。

2、疫毒痢

症狀:發病急驟, 腹痛劇烈, 裡急後重頻繁, 痢下鮮紫膿血, 嘔吐頻繁, 寒戰壯熱, 頭痛煩躁, 精神極其痿靡, 甚至四肢厥冷, 神志昏蒙, 或神昏不清, 驚厥抽搐, 瞳仁大小不等, 舌質紅絳, 苔黃膩或燥, 脈滑數或微細欲絕。 臨床亦可下痢不重而全身症狀重者, 突然出現高熱, 神昏譫語, 嘔吐, 喘逆, 四肢厥冷, 舌紅苔幹, 脈弦數或微細欲絕。

治法:清熱涼血, 解毒清腸。

方藥: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本方以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 配黃連、黃芩、黃柏、秦皮清熱解毒化濕;當歸、芍藥行血;木香、檳榔、大黃行氣導滯。 臨床可加金銀花、丹皮、地榆、穿心蓮、貫眾等以加強清熱解毒的功效。 高熱神昏, 熱毒人營血者, 合犀角地黃湯, 另服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營開竅。 痙厥抽搐者, 加羚羊角、鉤藤、石決明、生地等熄風鎮痙。 壯熱神昏, 煩躁驚厥而下痢不甚者, 合大承氣湯清熱解毒, 蕩滌內閉。 症見面色蒼白, 四肢厥冷而冷汗出, 唇指紫暗, 尿少, 脈細欲絕, 加用生脈(或參麥)注射液、參附青注射液靜脈滴注或推注, 以益氣固脫。

疫毒痢(或濕熱痢)可用白頭翁東加大黃等, 煎水保留灌腸配合治療, 以增強滌瀉邪毒之功效。 若厥脫、神昏、驚厥同時出現者, 則最為險候,必須採用綜合性搶救措施,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挽其危急。

3、寒濕痢

症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裡急後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濕;蒼術、厚朴、法夏運脾燥濕;陳皮、木香、枳實行氣導滯;桂枝、炮姜溫中散寒;芍藥、當歸和血。兼有表證者,加荊芥、蘇葉、葛根解表祛邪。挾食滯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導滯。若濕邪偏重,白痢如膠凍,腰膝酸軟,腹脹滿,裡急後重甚者,改用胃苓東加減,以溫中化濕健脾。

寒濕痢亦可用大蒜燒熟食用治療。

4、虛寒痢

症狀:久痢纏綿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凍,無腥臭,甚則滑脫不禁,腹部隱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或虛坐努責,便後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髒湯。

兩方以人參或黨參、白術、粳米益氣健脾;乾薑、肉桂溫陽散寒;當歸、芍藥和血緩急止痛;木香行氣導滯;赤石脂、訶子、罌粟殼、肉豆蔻收澀固脫,兩方合用,兼具溫補、收澀、固脫之功,頗合病情。腎陽虛衰者,加附子、破故紙溫補腎陽。肛門下墜者,去木香,加黃芪、升麻益氣舉陷。下痢不爽者,減用收澀之品。滑脫不禁者,加芡實、蓮米、龍骨、牡蠣收斂固脫。

虛寒痢,也可配合成藥理中丸、歸脾丸治療。

5、休息痢

症狀: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裡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治法: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方藥:連理湯。

本方以人參、白術、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餘邪;加木香、檳榔、枳實調氣行滯;加當歸和血。發作期,偏濕熱者,加白頭翁、黃柏清濕熱;偏寒濕者,加蒼術、草果溫中化濕。

休息痢多因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情頑固者,也可用成藥烏梅丸治療。若大便呈果醬色而量多者,用鴉膽子仁治療效果較好,成人每服15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或用龍眼肉包裹,飯後服用,連服7-10日,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陽氣不足,積滯未盡,遇寒即發,症見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脈沉者,治宜溫中導下,方用溫脾東加減。

若久痢傷陰,或素體陰虛,陰液虧虛,餘邪未淨,陰虛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量少難出,午後低熱,口幹心煩,舌紅絳或光紅,治宜養陰清腸,方用駐車丸加減。

臨床上,還可見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者。朱丹溪說:“噤口痢者,大虛大熱。”基本病機是大實或大虛,致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屬於實證者,多由濕熱或疫毒,上犯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嘔惡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藥取黃連、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熱化濕;陳皮、陳倉米、石蓮子、荷葉蒂健脾養胃。全方合用,升清降濁,開噤進食。屬於虛證者,以脾胃素虛,或久痢傷胃,胃虛氣弱,失於和降所致,病見下痢頻頻,嘔惡不食,或食人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薑汁醒脾降逆。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當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固脫。

則最為險候,必須採用綜合性搶救措施,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挽其危急。

3、寒濕痢

症狀: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凍,白多赤少,或純為白凍,裡急後重,脘脹腹滿,頭身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溫中燥濕,調氣和血。

方藥:不換金正氣散。

本方以藿香芳香化濕;蒼術、厚朴、法夏運脾燥濕;陳皮、木香、枳實行氣導滯;桂枝、炮姜溫中散寒;芍藥、當歸和血。兼有表證者,加荊芥、蘇葉、葛根解表祛邪。挾食滯者,加山楂、神曲消食導滯。若濕邪偏重,白痢如膠凍,腰膝酸軟,腹脹滿,裡急後重甚者,改用胃苓東加減,以溫中化濕健脾。

寒濕痢亦可用大蒜燒熟食用治療。

4、虛寒痢

症狀:久痢纏綿不已,痢下赤白清稀或白色粘凍,無腥臭,甚則滑脫不禁,腹部隱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或虛坐努責,便後更甚,食少神疲,形寒畏冷,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治法: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方藥:桃花湯合真人養髒湯。

兩方以人參或黨參、白術、粳米益氣健脾;乾薑、肉桂溫陽散寒;當歸、芍藥和血緩急止痛;木香行氣導滯;赤石脂、訶子、罌粟殼、肉豆蔻收澀固脫,兩方合用,兼具溫補、收澀、固脫之功,頗合病情。腎陽虛衰者,加附子、破故紙溫補腎陽。肛門下墜者,去木香,加黃芪、升麻益氣舉陷。下痢不爽者,減用收澀之品。滑脫不禁者,加芡實、蓮米、龍骨、牡蠣收斂固脫。

虛寒痢,也可配合成藥理中丸、歸脾丸治療。

5、休息痢

症狀: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常因飲食不當、感受外邪或勞累而誘發。發作時,大便次數增多,便中帶有赤白粘凍,腹痛,裡急後重,症狀一般不及初痢、暴痢程度重。休止時,常有腹脹食少,倦怠怯冷,舌質淡苔膩,脈濡軟或虛數。

治法:溫中清腸,佐以調氣化滯。

方藥:連理湯。

本方以人參、白術、乾薑、甘草溫中健脾;黃連清除腸中餘邪;加木香、檳榔、枳實調氣行滯;加當歸和血。發作期,偏濕熱者,加白頭翁、黃柏清濕熱;偏寒濕者,加蒼術、草果溫中化濕。

休息痢多因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病情頑固者,也可用成藥烏梅丸治療。若大便呈果醬色而量多者,用鴉膽子仁治療效果較好,成人每服15粒,每日3次,膠囊分裝或用龍眼肉包裹,飯後服用,連服7-10日,可單獨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藥使用。

休息痢中,若脾胃陽氣不足,積滯未盡,遇寒即發,症見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一白,脈沉者,治宜溫中導下,方用溫脾東加減。

若久痢傷陰,或素體陰虛,陰液虧虛,餘邪未淨,陰虛作痢,痢下赤白,或下鮮血粘稠,虛坐努責,量少難出,午後低熱,口幹心煩,舌紅絳或光紅,治宜養陰清腸,方用駐車丸加減。

臨床上,還可見噤口痢,即下痢而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者。朱丹溪說:“噤口痢者,大虛大熱。”基本病機是大實或大虛,致胃失和降,氣機升降失常。屬於實證者,多由濕熱或疫毒,上犯於胃,胃失和降所致,症見下痢,胸悶,嘔惡不食,口氣穢臭,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泄熱和胃,苦辛通降,方用開噤散加減。藥取黃連、石菖蒲、茯苓、冬瓜仁苦辛通降,泄熱化濕;陳皮、陳倉米、石蓮子、荷葉蒂健脾養胃。全方合用,升清降濁,開噤進食。屬於虛證者,以脾胃素虛,或久痢傷胃,胃虛氣弱,失於和降所致,病見下痢頻頻,嘔惡不食,或食人即吐,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弱無力,治宜健脾和胃。方用六君子湯健脾和胃,再加石菖蒲、薑汁醒脾降逆。若下痢無度,飲食不進,肢冷脈微,當急用獨參湯或參附湯以益氣固脫。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