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痙證的病因與診斷

一、病因病機

1、邪壅經絡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能致痙”(《溫病條辨·痙因質疑》), 若感受外邪, 留滯壅塞於經絡, 氣血不能運行, 筋肉失養而拘急發痙。 如《金匱要略方論本義·痙病總論》所說:“脈者人之正氣正血所行之道路也, 雜錯乎邪風、邪濕、邪寒, 則脈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滯, 而拘急蜷攣之證見矣。 ”

2、熱甚發痙或外感火熱之邪, 或情志過激, 內生肝火等, 若火熱熾盛, 必耗灼陰津, 筋脈失濡而攣急發痙。 如《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病》說:“火動則風生而筋攣脈急。 ”亦即“木火同氣, 熱盛生風。 ”

3、陰血虧損多由誤治或它病所致。 誤治者,

即汗、吐、下太過, 陰精耗散;它病所致者, 即產後失血或汗證、血證、嘔吐、泄瀉、久病體虛等, 傷精損液, 導致津傷液脫, 亡血失精, 筋脈失養而成。 如《景嶽全書·痙證》說:“凡屬陰虛血少之輩, 不能養營筋脈, 以致搐攣僵僕者。 ”《溫病條辨·濕痙或問》說:“以久病致痙而論, 其強直背反瘛瘋之狀, 皆肝風內動之為也。 ”此即陰虛生風、血虛生風之謂。

4、瘀血內阻多因病久人絡, 絡血不暢而瘀, 或外傷瘀血內阻, 新血不生, 進而閉阻脈絡, 血不養筋而病痙。

此外, 臨床上亦可見因陽衰寒化所致者, 即陽衰不能化精生血, 筋脈失榮, 漸生痙病。 綜上所述, 痙病為筋脈之病, “筋脈拘急所以反張”(《景嶽全書·痙證》)。 肝主筋, 脾土可營肝木, 腎水可滋養肝木, 且《素問·骨空論》說:“督脈為病,

脊強反折”, 因督脈其絡“合少陰貫脊屬腎”, 故本病與肝、脾(胃)、腎及督脈密切相關。 引起筋脈拘急之由, 有外邪壅塞經絡, 氣血不暢;有火熱熾盛, 耗灼陰津;有久病或誤治, 肝精腎血虧損;或飲食勞倦, 脾土虛衰, 氣血陰陽生化不足;或久病人絡, 或外傷瘀血內阻, 血脈不暢。 總之, 或虛或實, 筋脈失養而攣急, 此為基本病機之所在。

二、診斷

1、多突然起病, 以項背強急, 四肢抽搐, 甚至角弓反張為其證候特徵。

2、發病前多有外感或內傷, 或它病之後發病的病史。

3、必要時做腦脊液等檢查, 有助於痙病的診斷。

三、鑒別診斷

本病在臨床上, 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1、癰病癇病每發四肢抽搐, 兩目上視, 昏不識人, 與痙病相似, 但癇病多有反復發作史,

發作前常無明顯誘因, 發病突然, 伴口吐涎沫, 或有怪叫聲、或有遺尿, 移時蘇醒, 一如常人。 痙病發作多有外感、內傷等病因, 發時伴高熱、嘔吐等症, 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厥證痙病可伴有神識昏迷, 與厥證相似, 伴發神昏時也有稱為痙厥者, 實為痙與厥並見。 痙病是以肢體抽搐、強急為主症, 神昏為其或有的伴發症;而厥證是以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四肢厥冷為主症, 甚至也有一厥不復而歿者, 一般無四肢抽搐和項背強直等表現。

3、中風病該病以突然昏僕, 不省人事, 或不經昏僕而漸進加重, 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為主症, 而痙病卻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症, 可資鑒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