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慢驚風的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凡面色蒼白或萎黃, 精神萎倦, 嗜睡, 四肢發冷, 舌淡苔薄者為虛寒;虛煩疲憊, 面色潮紅, 身熱消瘦, 手足心熱, 舌紅苔少者為虛熱;肢體顫振, 手足搐搦為血虛;身熱起伏不定, 口渴心煩, 胸悶氣粗, 泛吐痰涎, 苔黃膩者, 為虛中夾實。

2、辨臟腑僅有形神疲憊, 面色萎黃, 肢體抽搐, 大便稀溏, 四肢不溫, 為病在肝脾;若面色蒼白, 囟門低陷, 四肢厥冷, 手足蠕動, 大便清稀、舌淡、脈細無力, 為病在肝脾腎。

二、治療原則

慢驚風的治療, 以補虛治本為主。 土虛木旺, 治以健脾平肝;脾腎陽虛, 治以溫補脾腎;陰虛風動,

治以育陰潛陽。 治療過程中, 可結合活血通絡, 化痰行瘀之法。

三、分證論治

1、土虛木亢

證候:形神疲憊, 面色萎黃, 嗜睡露睛, 四肢不溫, 足跗及面部輕度浮腫, 神志不清, 陣陣抽搐, 大便稀薄, 色帶青綠, 時有腸鳴, 舌淡苔白, 脈細弱。

分析:久瀉傷陽, 脾陽傷則形神疲憊, 面色萎黃;陽衰則寒濕內生, 故大便稀薄, 色見青綠, 腹中鳴響, 甚則肢冷浮腫;土弱木乘, 木旺化風, 故時作抽搐, 嗜睡露睛。 舌淡苔白, 脈細弱為脾陽虛弱之象。

治法:溫運脾陽, 扶土抑木。

方藥:緩肝理脾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山藥、扁豆、炙甘草健脾益氣, 煨姜、桂枝溫運脾陽, 白芍、鉤藤平肝熄風。

陽虛寒盛去桂枝, 加附子、肉桂溫補脾腎;腹瀉不已加訶子、肉豆蔻、烏梅炭斂腸止瀉;方顱發稀,

夜寐哭鬧不安, 加生牡蠣、生龍骨平肝潛陽。

2、脾腎陽虛

證候:面色蒼白或灰滯, 囟門低陷, 精神極度萎頓, 沉睡昏迷, 口鼻氣冷, 額汗涔涔, 四肢厥冷, 手足蠕蠕震顫, 大便澄澈清冷,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沉細無力。

分析:脾腎陽虛, 寒水上泛, 則面色蒼白或灰滯, 囟門低陷, 精神極度萎頓;陽氣不運, 陰寒內盛, 故口鼻氣冷, 四肢厥冷, 額汗涔涔, 大便澄澈清冷, 甚至沉睡昏迷, 陽氣衰微, 虛極生風, 則手足蠕蠕震顫。 舌淡苔白, 脈沉細無力為脾腎陽衰之象。 此證即所謂“純陰無陽”的慢脾風證。 其實質是陰盛陽衰, 屬於慢驚風後期, 氣陽衰竭的危重階段。

治法:溫補脾腎, 回陽救逆。

方藥: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東加減。 常用藥:黨參、黃芪、白術、茯苓、炙甘草溫補脾氣,

炮附子、肉桂、川椒、炮薑、灶心土溫陽救逆。

抽搐頻頻加龍齒、鉤藤平肝熄風;陽氣回復後改用理中地黃湯或可保立蘇湯, 以陽中求陰, 使陰陽維繫, 陽生陰長而搐定。

3、陰虛風動

證候:虛煩疲憊, 面色潮紅、低熱消瘦、震顫瘛疚, 或肢體拘攣, 手足心熱, 大便幹結, 舌光無苔, 質絳少津, 脈細數。

分析:肝腎之陰虧損, 陰虛生內熱, 則虛煩疲憊, 面色潮紅, 低熱消瘦, 手足心熱, 大便幹結;水不涵木, 筋脈失養, 則震顫瘛疚, 肢體拘攣。 舌紅絳, 無苔少津, 脈細數為肝腎陰虛之象。

治法:育陰潛陽, 滋水涵木。

方藥:大定風珠加減。 常用藥:雞子黃、阿膠、地黃、石斛、麥冬滋陰養血, 龜板、鱉甲、牡蠣潛陽熄風。

陰虛潮熱加銀柴胡、青蒿、地骨皮以清虛熱;搐搦不止者,

吞服止痙散熄風止痙;強直癱瘓者, 加全蠍、蘄蛇、烏梢蛇、地龍、白僵蠶搜風剔邪, 但風藥多燥, 故宜佐養血潤燥之品。

其他療法

一、經驗方

1、蘄蛇, 研細末, 吞服。 每服1.5g, 1日2次。 用於土虛木亢證。

2、地龍、僵蠶、烏梢蛇、當歸、木瓜、雞血藤各15g。 水煎服。 用於慢驚風肢體強直性癱瘓。

二、外治療法

1、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白芍、陳皮、半夏、天麻、川烏、全蠍、天南星、丁香各6g, 朱砂1g, 生薑3g, 紅棗5枚。 炒熱, 熨臍部, 1日1次。 用於土虛木亢證。

2、全蠍5個, 蜈蚣1條, 僵蠶5條, 蟬蛻7個。 研為細末, 敷臍, 1日1次。 用於慢驚風強直性癱瘓者。

三、針灸療法

1、針刺上肢取穴:內關、曲池、合穀。 下肢取穴:承山、太沖。 牙關緊閉取穴:下關、頰車。

2、灸治取穴大椎、脾俞、命門、關元、氣海、百會、足三裡。 用於脾腎陽虛證。

四、推拿療法

運五經, 推脾土, 揉五指節, 運內八卦, 分陰陽, 推上三關, 揉湧泉, 揉足三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