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臣, 女, 60歲, 兩渡礦張斌科長妻, 1978年6月26日初診:患者高大胖體型, 體重80公斤。 頸部腫塊29年, 甲狀輭骨上方腫塊杏子大, 下方腫塊約乒乓球大, 均質硬, 右頸部鵝蛋大腫塊, 凹凸不平。 腫瘤醫院超聲探查診斷:“甲狀腺癌頸轉移”, 次日同位素掃描(565號)支援上述診斷。
追詢病史, 知患者從8歲起, 即抽旱煙, 現吸煙量日平均2盒, 患支氣管炎30年。 近3年暴喘迫促, 兩臂上舉則氣閉暈厥。 上廁所走10多步, 即暴喘10多分鐘。 痰聲如拽鋸, 稠粘難出。 目赤, 胸、胃燒灼難耐。 日食冰棒l桶, 水果罐頭無數, 始覺爽快, 脈沉滑搏堅。 放療後耳聾不聞雷聲。
據以上脈證, 良由吸煙過度, 熏灼肺腑, 個性暴躁, 氣滯於中。 痰氣交阻, 日久化火化毒, 結於喉間要道。 近來, 雖見種種上熱見證, 但雙膝獨冷。 蓋由高年腎陰大虧, 陰不抱陽, 龍雷之火上燔。 且喘汗頻作, 須防暴脫。 先予引火湯, 滋陰斂陽, 引火歸原:
方1:九地90克, 鹽巴戟肉、二冬各30克, 雲苓15克, 五味子6克, 上油桂2克(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爛為丸先吞), 3劑, 此後, 凡見上熱無制, 即服3劑。
方2:漂海藻、昆布、生半夏、鮮生薑、元參、花粉、海蛤殼、牡蠣、黃藥子、木鱉子、蛇舌草、夏枯草、生苡仁、蚤休各30克, 大貝、麥冬、桃杏仁各, 5克, 白參(另燉)、五味子、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 竹瀝2匙,
上方, 頭3個月每旬服7劑, 無大加減, 至9月底, 兩方共服70劑, 全身脂肪瘤消失, 右頸轉移灶縮小2/3, 甲狀輭骨上下之腫物亦明顯縮小。 血性涕消失, 痰聲漉漉偶見。 動則暴喘之狀, 可減三四。 服用多年, 喘息已很輕微, 可到鄰家串門。 右頸轉移灶縮小至杏核大。 隨後所有腫物全部消失。 計經治18個月, 服藥300劑, 其中引火湯約占1/4。 現仍健在, 已80高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