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原理
2.特徵
該菌為革蘭陰性小桿菌, 營養要求不高, 它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土壤、污水及空氣中, 亦可寄生於體表乃至結膜囊內。
3.溫度
最適宜的繁殖溫度為30~37℃, 能產生螢光素和綠膿素。 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是綠膿桿菌可存在於很多種眼藥水中, 如螢光素、的卡因、可的松、皰疹淨或阿托品等溶液, 都可發生綠膿桿菌浸染情況。
4.毒性
綠膿桿菌具有很強的毒力, 但侵襲力很弱, 它必須通過破損的上皮才能侵犯角膜組織引起感染。 因此, 各種形式的角膜外傷、角膜炎、角膜軟化症、頭面部腫瘤放射、化學傷以及暴露性角膜炎等因素所引起的角膜上皮不健康情況,
5.蛋白溶酶
綠膿桿菌除毒性強外, 還能產生一種蛋白溶酶, 潰瘍本身又產生膠原酶, 蛋白溶酶和膠原酶都對角膜小板具有膠原溶解作用。 膠原酶活性有賴於鈣離子的濃度, 在近似血清鈣的濃度下活性較大, 而淚水和房水則不斷補充鈣離子, 因而膠原酶更加活躍造成角膜組織大量且迅速的溶解與壞死, 以致造成早期的角膜穿孔。
臨床表現
即刻作細菌塗片檢查及結膜囊細菌培養有助本病的診斷, 但此病的診斷主要靠病史及臨床體征。 凡來勢迅猛、症狀嚴重、面積較在的角膜潰瘍, 在結膜囊培養尚未證實之前就應及時用藥,
1.潛伏期
本病潛伏期很短, 一般為半天至一天, 半天以下及二天以上者不多。 主訴眼部紅腫、疼痛、流淚、視力障礙和分泌物增加。
2.眼部情況
早期可見角膜出現浸潤, 部位不定, 一般發生在外傷或不健康有角膜處, 浸潤約1毫米直徑大小, 呈灰白色。 裂隙燈下, 角膜浸潤處表面稍隆起, 其周圍及深部有彌漫性水腫。 部分病例可有角膜內皮及後彈力層皺褶。 角膜後出現細小灰白及棕色沉澱物。 丁道爾氏現象常為陽性。
(1)發病後1~2天
浸潤處很快形成圓形、環形或半環形半透明油脂狀和輕度隆起的灰白色壞死區。 壞死組織富有粘性, 依附于潰瘍周圍或政治家角膜表面。
(2)發病後2~3天
潰瘍迅速向中央部擴大, 並向深部發展, 最後成為直徑5~8毫米的壞死區, 而僅在角膜的周圍邊部留有1~2毫米寬的透明邊緣區。 大量灰白色黏稠的角膜壞死組織, 可附著於眼瞼睫毛上, 形成膿樣分泌物。 壞死組織一經脫落, 角膜表面即變為毛玻璃樣, 色灰白, 並略呈扁平狀。 前房積有大量黃色膿液, 甚至充滿整個前房。
隨著潰瘍的繼續發展和壞死組織的不斷脫落, 變薄的角膜部分抵擋不住正常的或升高的眼內壓, 乃賂前作弧形膨出。 在壞死角膜組織中央, 開始顯露一小點虹膜(表示穿孔、虹膜脫出), 然後逐漸增大,
檢查
即刻作細菌塗片檢查及結膜囊細菌培養有助本病的診斷。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檢查即可診斷。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食療方
1、銀花複明湯
銀花、蒲公英各30克, 炙桑皮、黃芩、龍膽草、黃連、蔓荊子、大黃、玄明粉各9克, 花粉、生地、知母各12克, 枳殼6克, 木通、甘草各3克。
2、杞菊決明子茶
杞子10克, 菊花10克, 炒決明子10克。
3、拌黃花菜
將新鮮黃花菜15克洗淨, 入沸水中約煮5分鐘, 撈出瀝水切段, 酌加食鹽、味精、芝麻油拌勻即成。
4、青魚膽汁飲
取青魚膽汁10滴, 放入黃酒50毫升中混勻即成。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綠膿桿菌性角膜潰瘍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