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到他身邊

同事請客, 慶賀她的兒子今年考取了大學。

同事的兒子, 是個聾啞人。 兩歲那年, 因為藥物過敏, 永遠失去了聽力。

夫妻倆, 撕心裂肺的痛苦。 兒子剛剛學會說話, 隨著聽力的喪失, 兒子僅會說的幾句話, 也漸漸不會說了, 慢慢地甚至連“爸爸”“媽媽”也說不清了。 兒子憋得哇哇直哭, 同事夫妻倆更是心急如焚。

有人給他們出主意, 趕緊將孩子送到聾啞學校, 孩子小, 學東西快, 早點學會手語, 與人交流起來就方便了。 你們自己也抓緊學學手語, 通過手語一樣可以和孩子交流。

同事幾次跑到聾啞學校, 請教了幾位聾啞學校的老師,

學習手語並不難, 一般的聾啞兒通過反復練習, 都能熟練地掌握和表達。 可是, 每次看到大街上的聾啞兒們, 打著手勢在比劃交流, 總是吸引路人異樣的目光, 同事的心就隱隱作痛。 她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因為與別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而引來異樣的關注。

一次偶然的機會, 聽說有人能夠通過觀察口型, “猜”出對方在說什麼。 同事心中一動, 為什麼不可以通過口型, 來教會兒子說話?

從“媽媽”開始。 這是兩個最簡單的音節, 也是所有的孩子最早學會發的音。 兒子失聰前, 就會喊媽媽了。 他的記憶很快被喚醒, 不到一天時間, 兒子就會跟著媽媽的口型, 再次含混地吐出“媽媽”這個音節了。 那一刻, 同事熱淚盈眶。 她似乎看到了希望。

接下來的練習, 卻遠沒有想像的簡單。 失聰前, 兒子會說的話本來就不多, 很多話他連聽都沒有聽過, 更別說自己發出那些音了。 同事在客廳裡掛了一面落地大鏡子, 一有空, 她就和兒子並排坐在鏡子前, 一邊看著鏡子對口型, 一邊讓兒子一隻手捏著自己的喉嚨, 另一隻手捏著她的喉嚨, 從微微的震顫中感受區別。 為了讓兒子看清舌頭的變化, 同事努力張大嘴巴。

一個星期後, 兒子會喊“爸爸”了;一個月後, 兒子能喊“爺爺”“奶奶”了;半年後, 兒子會說簡單的話, 如“餓, 吃飯”了。 最可喜的進步是, 一年多後, 兒子基本上能夠從別人的口型, “聽”到別人說的簡單的話。

雖然, 兒子慢慢地能夠從口型“聽”到別人的話了, 也可以說一些簡單的話了,

可是, 那都是在能看見對方的情況下。 同事說, 在他們家, 從來不大呼小叫, 喊也沒有用。 喊他吃飯, 喊他起床, 喊他洗澡, 喊他做作業, 總之不管什麼事, 你都必須走到兒子身邊, 拍拍他的肩膀, 等他看著你, 然後再輕輕跟他說話。 如果是在路上行走, 不能一前一後, 必須並排, 這樣才好交談。 “你們可以隔得很遠地喊孩子, 可以對孩子大聲嚷嚷, 我們卻不行。 ”同事笑著說, “可是, 我們離得很近, 我們總是走到孩子的身邊, 孩子有什麼事, 也總會走到我們身邊。 ”

為了她的聾啞孩子, 同事付出了數倍於我們的心血。 一個聾啞兒, 不但學會了說話, 還考上了大學, 這是對一個母親最好的回報吧。 它也讓我明白一個道理, 走到孩子身邊,

這是給他自尊和自立的最好辦法。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