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肝硬化該如何診斷

檢查

肝埂變是肝臟病變的後期表現, 且與肝癌關係密切, 故患者應定期檢查以下項目:

(1)化驗:穀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Y一穀氨醯轉肽酶、鹼性磷酸酶、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動度、膽紅質、甲胎蛋白、白細胞分類、血小板計數、尿素氮。

(2)影像檢查:肝、膽、脾B超探查, 心肺透視、食管鋇餐。

(3)其它:膽、肝、脾CT掃描, 同位素肝掃描等。

對病情穩定, 臨床無症狀者, 1年半檢查1次;有肝區不適、乏力等症狀者, 半年至1年檢查1次;懷疑肝硬變癌變者1個月檢查1次。

具體的檢查項目, 複查時間, 應由臨床醫生根據具體情況決定, 以便全面瞭解病情,

指導治療。

診斷

肝硬化患者症狀典型的確診容易, 但部分患者可以無典型的臨床症狀, 處於隱匿性代償期, 此時確診有一定困難。 因此, 診斷肝硬化是一綜合性診斷。

(1)有病毒性肝炎、長期嗜酒、長期營養不良、血吸蟲病或化學藥物中毒等病史。

(2)症狀:早期(代償期)有食欲不振、腹水、噁心、腹瀉、肝脾輕度腫大、血管痣, 晚期(失代償期)有腹水、出血傾向、黃疸、肝掌、脾腫大、肝體積縮小等。

(3)肝功能檢查:代償期肝功正常或輕度異常, 失代償期肝功明顯異常, 血漿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 其比例倒置, 蛋白電泳γ球蛋白明顯增加。

(4)血象檢查:脾功能亢進者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嚴重時全血細胞減少。

(5)食管鋇透或內鏡檢查, 有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

(6)B超檢查:肝臟大小變化、表面和形態, 回聲改變, 門靜脈、脾靜脈增粗, 有腹水, 可見液性暗區, 脾體積增大。

(7)肝組織學檢查:有纖維隔形成且小結節性或混合結節性增生者可確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