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對妊娠的影響

癲癇不是遺傳性疾病, 但有遺傳傾向。 母親患癲癇, 其子代患癲癇的危險性為正常人群的2~4倍。 法律未明文禁止癲癇婦女生育後代, 但明確遺傳性疾病所致癲癇者不宜生育。 育齡癲癇患者受孕力一般不受影響。 但癲癇發作及抗癲癇治療可能干擾下丘腦-垂體-性腺軸, 使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月經紊亂、無排卵性功血。 此外有報導顯示, 服用丙戊酸鈉的患者多囊卵巢綜合征的發生率增高。 這些都可致患者不孕。 而另一方面具有CYP450誘導作用的抗癲癇治療如卡馬西平可以增加避孕藥中激素的代謝率,

降低其效力, 又可導致患者意外妊娠。

抗癲癇治療通過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增強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作用來影響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 妊娠期癲癇患者也存在抑鬱等精神狀態和生存品質的改變。 癲癇患者妊娠、分娩一般不受影響, 妊娠併發症與合併症發生率與常人相似, 但妊娠期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引起的缺氧和外傷, 可致流產、早產、胎兒畸形、胎盤早剝、DIC、胎膜早破、宮內感染等, 對母兒均有嚴重影響。

在妊娠與癲癇的研究中, 產科和神經學界最關注的即是抗癲癇治療對胎兒的影響, 其中抗癲癇治療的致畸性研究最為廣泛和深入。 目前認為妊娠期服用抗癲癇治療胎兒先天畸形率為正常妊娠的3倍左右。

服用藥物的種類越多、劑量越大, 其危險性越高。 多藥聯合治療(其中包括丙戊酸鈉)胎兒畸形率最高;在單藥治療中三甲雙酮及丙戊酸鈉導致的胎兒畸形率最高, 且與劑量呈相關性, 當丙戊酸鈉劑量達到800~1000mg/d(藥物濃度>;70?g/mL)時胎兒畸形率更高。

新一代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奧凱西平、拉莫三嗪以及加巴噴丁等致畸率可能相對較低。 但大部分研究並沒有充分考慮致畸的其它影響因素, 例如癲癇發作的類型、發作頻率、嬰兒出生缺陷的家族史等。 且試驗多為小樣本單中心, 報導結果也不盡一致, 還缺乏大樣本系統性研究, 尤其是關於新型抗癲癇治療。 抗癲癇治療最常見的胎兒畸形有面部發育異常如唇齶裂、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管發育缺陷及泌尿生殖系統缺陷等。

總的說來, 每一種AED都有致畸性, 但引起畸形的類型並無特異性。 如卡馬西平和丙戊酸鈉與神經管發育缺陷明顯相關, 卡馬西平亦可引起類似苯妥英鈉綜合征的面部和指趾發育不良。 抗癲癇治療致胎兒畸形機制目前考慮與葉酸缺乏、抗癲癇治療使胎心率減慢和胎兒血液動力學改變、氧化代謝產物機制異常及遺傳有關。 此外抗癲癇治療還可致胎兒生長受限, 出生時低體重和新生兒出血綜合征, 其圍生兒死亡率較正常妊娠高2倍。 抗癲癇治療對子代的精神運動性發育和認知功能發展的影響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 其中認為丙戊酸鈉對子代認知功能影響較大。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