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辨證分型治療癲癇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的特色, 對癲癇病人應根據不同證候予以相應治療。 由於癲癇的臨床表現十分複雜, 因此在辨證時要首先辨清病情之輕重、證候之虛實、標本之緩急。 發作期以豁痰熄風、通竅定癇、開竅醒神為主, 恢復期和休止期則以健脾養心、化痰安神、滋陰補腎、祛邪補虛為主。 而判別病情的輕重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病程持續時間之長短, 一般持續時間長則病重, 短則病輕;二是發作間隔時間之久暫, 間隔時間短暫則病重, 間隔時間久則病輕。 輕者僅有呆若木雞、不動不語、不聞不見等表現而無抽搐,

或短暫眼睛上翻, 或兩眼上視, 手中物件突然落下而不知, 或頭突然傾下複又迅速抬起, 經數秒或數分鐘即可恢復, 有的患者對當時發作情況完全不知。 重者來勢急驟, 卒然號叫, 抽搐流涎, 小便自遺, 昏不知人, 蘇醒後對發作情況一無所知, 常遺有頭昏、乏力、懶言等。 一般間歇期或久病不愈多虛, 發作期多實;癇病之痰火擾神、風痰閉竅、瘀阻腦絡屬實;而血虛風動、心脾血虛、肝腎陰虛屬虛;陽癇發作多實, 陰癇發作多虛。 一般痰濁、瘀血為標, 正氣虧虛為本。

歷代醫家對癲癇的認識各有見的。 近年來對癲癇的認識不斷深入, 許多醫家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 結合自己的體會提出了不同的分型治療方法,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在此就幾種代表性的分型治療方法作一簡介, 以供參考:

一、分型論治

(一)《中醫內科學》(六版教材)的分型方法

此種分型言簡意賅, 易於掌握, 臨床應用較多。

1.發作期

(1)陽癇

症狀:病發前多有眩暈、頭痛且脹、胸悶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狀, 或無明顯症狀, 旋即僕倒, 不省人事, 面色潮紅, 紫紅, 繼之轉為青紫或蒼白, 口唇青紫, 牙關緊閉, 雙目上視, 頸背強直, 四肢抽搐, 口吐涎沫, 或喉中痰鳴, 或發怪叫, 甚則二便自遺。 移時蘇醒, 除感疲乏、頭痛外, 一如常人, 舌質紅, 苔多白膩或黃膩, 脈弦滑或弦數。

治法:急以開竅醒神, 繼以瀉熱, 滌痰, 熄風

方藥:急以針刺人中, 十宣, 合穀等穴以醒神開竅。 或以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 或灌服黃連解毒湯, 方以黃芩、黃連、桅子瀉上、中、下三焦之火,

或以此湯送服定癇丸, 方中竹瀝、貝母、膽南星苦涼性降, 用以清化熱痰;半夏、茯苓、橘皮、生薑相合, 用以燥濕化痰。 兼以健脾開胃, 以助祛痰之力;天麻、全蠍、僵蠶相合偏溫, 功善熄風止痙;麥冬、丹參、茯神偏涼清心。 朱砂、琥珀偏涼質重而鎮心;上五味相合, 以奏安神之功。 石菖蒲辛溫芳香, 同長於通心氣而祛痰之遠志相合, 則能化痰濁, 開心竅, 甘草調和諸藥, 諸藥相配寒熱相宜, 燥中有潤, 共奏豁痰開竅, 熄風止痙之功。

(2)陰癇

症狀:發癇則面色晦暗青灰而黃, 手足清冷, 雙目半開半合, 昏聵, 偃臥, 拘急, 或抽搐時作, 口吐涎沫, 一般口不啼叫, 或聲音微小。 也有僅為呆木無知, 不聞不見, 不動不語, 或動作中斷,

手中物件落地;或頭突然傾下, 又迅速抬起, 或二目上吊數秒乃至數分鐘即可恢復, 病發後對上述症狀全然無知, 多一日頻作十數次或數十次。 醒後周身疲乏, 或如常人, 舌質淡, 苔白膩, 脈多沉細或沉遲。

治法:急以開竅醒神, 繼以溫化痰涎

方藥:急以針刺人中、十宣穴開竊醒神, 繼用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 或灌服五生飲, 方以生膽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辛溫祛痰, 半夏降逆散結, 川烏大辛大熱, 散寒除積滯, 黑豆補腎利濕。 合二陳湯健脾除痰。 諸藥共行溫化除痰定癇之效。

2.休止期

(1)痰火擾神

症狀:急躁易怒, 心煩失眠, 咯痰不爽, 口苦咽幹, 便秘溲黃。 病發後, 諸症加重, 甚則徹夜難眠, 目赤, 舌紅, 苔黃膩, 脈多沉弦滑而數。

治法:清瀉肝火, 化痰甯神

方藥:當歸龍薈丸

方以龍膽草、青黛、蘆薈直入肝經而瀉肝火, 大黃、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通瀉上、中、下三焦之火, 尤以大黃推陳致新, 降逆而不留邪, 以化痰散結;配以木香、麝香走竄通竅而調氣, 使清熱之力益彰;又恐苦寒太過, 以當歸和血養肝。 諸藥相合, 使諸火得瀉, 氣血宣通, 陰陽調順, 神安志甯而病向愈, 本方當加茯苓、姜半夏、橘紅健脾益氣、化痰, 以助藥力。

(2)風痰閉阻

症狀:發病前多有眩暈, 胸悶, 乏力, 痰多, 心情不悅, 舌質紅, 苔白膩, 脈多弦滑有力。

治法:滌痰熄風鎮痛

方藥:定癇丸

方以天麻、全蠍、僵蠶平肝熄風;川貝母、膽南星、姜半夏、們瀝、菖蒲化痰開竅而降逆;琥珀、茯神、遠志、辰砂鎮心安神定驚;茯苓、陳皮健脾益氣化痰;丹參理血化瘀;麥冬甘寒, 清肺補心安神;姜汁、甘草溫中和胃化痰。

(3)心脾兩虛

症狀:反復發癇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汕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

治法:補益心脾為主

方藥:六君子湯合溫膽湯

方以六君健脾化痰而益氣;溫膽湯治膽以通心神,加人參、棗仁、黃連以潤養心神,兼清心火而安魂魄。

(4)肝腎陰虛

症狀:癇病頻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膝疲軟,大便乾燥,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而數。

治法:滋養肝腎為主

方藥:大補元煎

方以人參、炙甘草、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山茱萸、當歸、杜仲補氣益心,補養肝腎,加鹿角膠、龜板膠養陰益髓,牡蠣、鱉甲滋陰潛陽。

上述各證的處方中,加入適量全蠍、蜈蚣等蟲類藥物,以熄風解毒、活絡解痙而鎮痛,可提高療效,一般研粉,每服1~1.5g,每日2次為宜,小兒酌減。再者本病的發生與氣血瘀滯有關,尤其久病和外傷者,適當加活血化瘀之品實屬必要。

(二)《實用中醫內科學》(方藥中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年)的》型方法

此分類與上述分類總的治則基本一致,但一些具體證型的劃分和治療又各有見的,臨床上頗有指導意義,故摘錄於下:

1.發作期

(1)陽癇證

症狀:常有頭暈頭痛、胸悶、善欠伸等先兆症狀,旋即昏倒不起,不省人事,面色先潮紅,紫紅,繼之青紫或蒼白,口唇青暗,雙目上視,頸項側扭,手足搐搦,抽掣,喉中痰鳴,或口吐涎沫,或發時有類似豬羊的叫聲,甚則二便自遺,不久漸漸蘇醒,除感疲乏無力外,起居、飲食如常,舌質紅,苔多白膩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熄風定癇

方藥:清熱鎮驚湯化裁。方用生石決明平肝熄風,紫石英鎮心定驚,龍膽草瀉肝經之實火,與山梔、木通同用有通達三焦利濕之效。用生大黃瀉熱,反佐乾薑辛開苦降,和胃降逆,又助天竺黃、膽南星清熱豁痰。遠志、菖蒲逐痰開竅,天麻、鉤藤熄風止痙,柴胡為引經藥,又能疏氣解鬱,配用朱砂、麥冬可防龍膽草等苦燥傷陰,兼可安神。

此外,尚可用湯藥送服定癇丸,方中天麻、全蠍、僵蠶平肝熄風而止抽搐;川貝母、膽南星、半夏、竹瀝、菖蒲化痰開竅,而降逆氣;琥珀、茯神、遠志、辰砂鎮心安神而定驚;茯苓陳皮健脾理氣;丹參、麥冬理血育陰;姜汁、甘草可溫胃和中。服藥後如大量咯痰,或大便排出黏痰樣物者,均屬頑痰泄化現象,為病情好轉的表現。

(2)陰癇證

症狀:發癇時面色黯晦萎黃,手足清冷,雙眼半開半闔而神志昏憒,僵臥拘急,或顫動抽搐時發,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聲音微小。也有僅表現為呆木無知,不聞不見,不動不語,但一日數十次頻作。舌淡,苔白厚膩,脈沉細或沉遲。醒後全身疲憊癱軟,數日後逐漸恢復。

治法:溫陽除痰,順氣定癇

方藥:五生丸以二陳湯送服。五生丸中膽南星、半夏、白附子。辛溫除痰,半夏兼以降逆散結,膽南星兼祛風解痙,白附子祛風痰、逐寒濕,川烏大辛大熱,散沉寒積滯,黑豆補腎利濕。合二陳湯順氣化痰,共奏溫陽,除痰,定癇之功效。

2.休止期

(1)脾虛痰盛

症狀:神疲乏力,身體瘦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咯痰,或痰多,或噁心泛嘔,或胸滿痞悶,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或細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東加減。若痰多再加制膽南星、瓜蔞,嘔惡者加竹茹、旋複花;便溏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若痰黃量多,舌苔黃膩者,可服用溫膽東加減。

(2)肝火痰熱

症狀:平素情緒急躁,每因焦慮鬱怒,誘發癲癇,癇止後,仍煩躁不安,失眠,口苦而午,便秘,或咯痰膠稠,舌質偏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東加減,方以龍膽草、山梔、黃芩、木通等瀉肝經實火;半夏、橘紅,膽南星、菖蒲化痰開竅。若項強直視,手足抽搐者,可兼用化風錠1~2丸。

(3)肝腎陰虛

症狀:癇病頻發之後,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雙目乾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酸腿軟,大便乾燥,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子均為滋養肝腎之品,還可酌情加用鹿角膠、龜板膠、阿膠等補髓養陰,或加牡蠣、鱉甲以滋陰潛陽。若心中煩熱者可加竹葉、燈芯草以清熱除煩;大便幹躁者,加肉蓯蓉、當歸、火麻仁以滋液潤腸。也可用定癇丸,滋補肝腎,而熄風止癇。在休止期投以滋養肝腎之品,即能熄風,又能柔筋,對防止癇證的頻發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種證候,臨床上可互相轉化。因癲癇總屬神志疾患,故五志化火常是主要誘發因素,心肝之火可以動痰,火與痰合則 清肺補心安神;姜汁、甘草溫中和胃化痰。

(3)心脾兩虛

症狀:反復發癇不愈,神疲乏力,面色蒼白,體瘦,納呆,大便汕薄,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

治法:補益心脾為主

方藥:六君子湯合溫膽湯

方以六君健脾化痰而益氣;溫膽湯治膽以通心神,加人參、棗仁、黃連以潤養心神,兼清心火而安魂魄。

(4)肝腎陰虛

症狀:癇病頻作,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兩目乾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膝疲軟,大便乾燥,舌紅苔薄黃,脈沉細而數。

治法:滋養肝腎為主

方藥:大補元煎

方以人參、炙甘草、熟地黃、枸杞子、山藥、山茱萸、當歸、杜仲補氣益心,補養肝腎,加鹿角膠、龜板膠養陰益髓,牡蠣、鱉甲滋陰潛陽。

上述各證的處方中,加入適量全蠍、蜈蚣等蟲類藥物,以熄風解毒、活絡解痙而鎮痛,可提高療效,一般研粉,每服1~1.5g,每日2次為宜,小兒酌減。再者本病的發生與氣血瘀滯有關,尤其久病和外傷者,適當加活血化瘀之品實屬必要。

(二)《實用中醫內科學》(方藥中等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年)的》型方法

此分類與上述分類總的治則基本一致,但一些具體證型的劃分和治療又各有見的,臨床上頗有指導意義,故摘錄於下:

1.發作期

(1)陽癇證

症狀:常有頭暈頭痛、胸悶、善欠伸等先兆症狀,旋即昏倒不起,不省人事,面色先潮紅,紫紅,繼之青紫或蒼白,口唇青暗,雙目上視,頸項側扭,手足搐搦,抽掣,喉中痰鳴,或口吐涎沫,或發時有類似豬羊的叫聲,甚則二便自遺,不久漸漸蘇醒,除感疲乏無力外,起居、飲食如常,舌質紅,苔多白膩或黃膩,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熄風定癇

方藥:清熱鎮驚湯化裁。方用生石決明平肝熄風,紫石英鎮心定驚,龍膽草瀉肝經之實火,與山梔、木通同用有通達三焦利濕之效。用生大黃瀉熱,反佐乾薑辛開苦降,和胃降逆,又助天竺黃、膽南星清熱豁痰。遠志、菖蒲逐痰開竅,天麻、鉤藤熄風止痙,柴胡為引經藥,又能疏氣解鬱,配用朱砂、麥冬可防龍膽草等苦燥傷陰,兼可安神。

此外,尚可用湯藥送服定癇丸,方中天麻、全蠍、僵蠶平肝熄風而止抽搐;川貝母、膽南星、半夏、竹瀝、菖蒲化痰開竅,而降逆氣;琥珀、茯神、遠志、辰砂鎮心安神而定驚;茯苓陳皮健脾理氣;丹參、麥冬理血育陰;姜汁、甘草可溫胃和中。服藥後如大量咯痰,或大便排出黏痰樣物者,均屬頑痰泄化現象,為病情好轉的表現。

(2)陰癇證

症狀:發癇時面色黯晦萎黃,手足清冷,雙眼半開半闔而神志昏憒,僵臥拘急,或顫動抽搐時發,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聲音微小。也有僅表現為呆木無知,不聞不見,不動不語,但一日數十次頻作。舌淡,苔白厚膩,脈沉細或沉遲。醒後全身疲憊癱軟,數日後逐漸恢復。

治法:溫陽除痰,順氣定癇

方藥:五生丸以二陳湯送服。五生丸中膽南星、半夏、白附子。辛溫除痰,半夏兼以降逆散結,膽南星兼祛風解痙,白附子祛風痰、逐寒濕,川烏大辛大熱,散沉寒積滯,黑豆補腎利濕。合二陳湯順氣化痰,共奏溫陽,除痰,定癇之功效。

2.休止期

(1)脾虛痰盛

症狀:神疲乏力,身體瘦弱,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咯痰,或痰多,或噁心泛嘔,或胸滿痞悶,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或細弦滑。

治法:健脾化痰

方藥:六君子東加減。若痰多再加制膽南星、瓜蔞,嘔惡者加竹茹、旋複花;便溏者加薏苡仁、白扁豆;若痰黃量多,舌苔黃膩者,可服用溫膽東加減。

(2)肝火痰熱

症狀:平素情緒急躁,每因焦慮鬱怒,誘發癲癇,癇止後,仍煩躁不安,失眠,口苦而午,便秘,或咯痰膠稠,舌質偏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開竅

方藥:龍膽瀉肝湯合滌痰東加減,方以龍膽草、山梔、黃芩、木通等瀉肝經實火;半夏、橘紅,膽南星、菖蒲化痰開竅。若項強直視,手足抽搐者,可兼用化風錠1~2丸。

(3)肝腎陰虛

症狀:癇病頻發之後,神思恍惚,面色晦暗,頭暈目眩,雙目乾澀,耳輪焦枯不澤,健忘失眠,腰酸腿軟,大便乾燥,舌質紅,脈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方中熟地、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子均為滋養肝腎之品,還可酌情加用鹿角膠、龜板膠、阿膠等補髓養陰,或加牡蠣、鱉甲以滋陰潛陽。若心中煩熱者可加竹葉、燈芯草以清熱除煩;大便幹躁者,加肉蓯蓉、當歸、火麻仁以滋液潤腸。也可用定癇丸,滋補肝腎,而熄風止癇。在休止期投以滋養肝腎之品,即能熄風,又能柔筋,對防止癇證的頻發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三種證候,臨床上可互相轉化。因癲癇總屬神志疾患,故五志化火常是主要誘發因素,心肝之火可以動痰,火與痰合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