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
養心安神;斂汗;潤腸通便。 主驚悸怔忡;失眠健忘;盜汗;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注意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牡蠣、桂、瓜子為使。 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
2.《本草經疏》:柏子仁體性多油, 腸滑作瀉者勿服, 膈間多痰者勿服, 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作瀉, 法鹹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 肺氣上浮, 大便滑泄, 胃虛欲吐, 四者禁用。
附方
①治勞欲過度, 心血虧損, 精神恍惚, 夜多怪夢, 怔仲驚悸, 健忘遺泄, 常服寧心定志, 補腎滋陰:柏子仁(蒸曬去殼)四兩,
各家論述
1.《綱目》:柏子仁, 性平而不寒不燥, 味甘而補, 辛而能潤, 其氣清香, 能透心腎, 益脾胃, 蓋上品藥也, 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 氣味清香,
3.《藥品化義》:柏子仁, 香氣透心, 體潤滋血。 同茯神、棗仁、生地、麥冬, 為濁中清品, 主治心神虛怯, 驚悸怔仲, 顏色憔悴, 肌膚燥癢, 皆養心血之功也。 又取氣味俱濃, 濁中歸腎, 同熟地、龜版、枸杞、牛膝, 為封填骨髓, 主治腎陰虧損, 腰背重病, 足膝軟弱, 陰虛盜汗, 皆滋腎燥之力也。 味甘亦能緩肝, 補肝膽之不足, 極其穩當, 但性平力緩, 宜多用之為妙。
4.《本草備要》:凡補脾藥多燥, 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 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5.《本經逢原》:柏子仁, 《本經》言除風濕痹者, 以其性燥也。 《經疏》以為除風濕痹之功非潤藥所能, 當是葉之能事。 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 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 昔人以其多油而滑,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