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第一節 癤

癤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炎症, 多見於小兒和青年, 生長在皮膚表層, 有紅腫疼痛感, 又是還會有發熱, 口幹, 便秘等現象。 這種病症的原因是士什麼呢?針對這種病症醫學上有治療方法嗎?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一下。

癤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 隨處可生, 小兒、青年多見。 《外科理例》謂:“癤者, 初生突起, 浮赤無根腳, 腫見於皮膚, 止闊一二寸, 有少疼痛, 數日後微軟, 薄皮剝起, 始出青水, 後自破膿出。 ”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 突起根淺, 腫勢局限, 掀紅疼痛, 範圍多在3cm左右, 易腫, 易潰, 易斂。 初起可分為有頭、無頭二種,

一般症狀輕而易治, 所以俗話說“癤無大小, 出膿就好”。 但亦有因治療或護理不當形成“螻蛄癤”, 或反復發作、日久不愈的。 多發性癤病”, 則不易治癒。

一、病因病機

由於內鬱濕火, 外感風邪, 兩相搏結, 蘊阻肌膚而成;或由於在夏秋季節感受暑濕熱毒之邪而生;或因天氣悶熱, 汗出不暢, 暑濕熱毒蘊蒸肌膚, 引起痱子, 複經搔抓, 破傷染毒而發。

患癤腫後, 若處理不當, 瘡口過小, 膿液引流不暢, 致使膿液瀦留;或由於搔抓碰傷, 以致膿毒旁竄, 在頭皮較薄之處發生蔓延, 竄空而成螻蛄癤。

陰虛內熱之消渴病患者或脾虛便溏患者, 病久後氣陰雙虧, 容易感染邪毒, 並可反復發作, 遷延不愈, 而致多發性癤病。

二、診斷

局部皮膚紅腫疼痛,

可伴發熱、惡寒、口幹、便秘、小便黃等症狀。

1.有頭癤患處皮膚上有一色紅灼熱之腫塊, 約3crn大小, 疼痛, 突起根淺, 中央有一小膿頭, 膿出便愈。

2.無頭癤皮膚上有一紅色腫塊, 範圍約3cm左右, 無膿頭, 表面灼熱, 壓之疼痛, 2—3天化膿後為一軟的膿腫, 潰後多迅速癒合。

3.螻蛄癤好發于兒童頭部。 臨床上可見兩種類型。 一種以瘡形腫勢小, 但根腳堅硬, 潰膿後膿出而堅硬不退, 瘡口癒合後, 過一時期還會復發, 常一處未愈, 他處又生。 另一種瘡大如梅李, 相連三五枚, 潰後膿出而瘡口不斂, 日久頭皮竄空, 如螻蛄竄穴之狀。

4.癤病好發于項後、背部、臀部等處, 幾個到數十個, 反復發作, 纏綿數年不愈。 亦可在身體各處散發, 此處將愈, 他處又起。 尤好發于皮脂分泌旺盛、消渴病及體質虛弱之人。

三、鑒別診斷

1.癰常為單個發生;腫勢範圍較大, 局部頂高色赤, 表皮緊張光亮;有明顯的全身症狀。

2.顏面部療瘡初起為粟粒樣膿頭, 根腳深, 腫勢散漫;出膿較晚而有膿栓;大多數患者初起即有全身症狀。

3.有頭疽紅腫範圍多在9—12em以上, 有多個粟粒狀膿頭;潰後狀如蜂窩;有較重的全身症狀;病程較長。

四、辨證論治

內治法

(一)熱毒蘊結多見於氣實火盛患者。 輕者癤腫只有1-2個, 也可散發全身, 或簇集一處, 或此愈彼起;伴發熱, 口渴, 溲赤, 便秘;舌紅, 苔黃, 脈數。

辨證分析:感受熱毒之邪, 熱毒蘊于肌膚以致營衛不和, 經絡阻隔, 氣血凝滯, 故見癤腫, 熱毒內蘊, 故有發熱、口渴、溲赤、便秘等症。

治法:清熱解毒。

方藥:五味消毒飲加減。

大便於結者, 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二)暑濕蘊結髮于夏秋季節, 好發於頭面、頸、背、臀部, 單個或多個成片, 癤腫紅、熱、脹、痛, 抓破流膿水;伴心煩, 胸悶, 口苦咽幹, 便秘, 溲赤等;舌紅, 苔黃而膩, 脈滑數。

辨證分析:暑濕熱毒之邪蘊阻肌膚而成暑癤;暑濕蘊遏, 體內熱氣不得外泄, 濕熱內鬱而有心煩、胸悶、口苦、咽幹、便秘、溲赤等症。

治法:清暑化濕解毒。

方藥:清暑東加味。 熱毒盛者, 加黃芩、黃連、生山梔清熱瀉火;小便短赤者, 加六一敵清熱利尿;大便秘結者, 加生大黃瀉熱通腑。

(三)體虛毒戀癤腫散發於全身各處, 此愈彼起, 不斷發生, 癤腫較大, 易轉變成有頭疽, 癤腫顏色暗紅, 膿水稀少;常伴低熱, 煩躁口渴, 或乏力肢軟;舌質紅, 苔薄黃, 脈細數。

辨證分析:正氣虛損則衛外不固, 抗邪無力, 易感受邪毒而致皮膚癤腫, 氣血不足, 不能釀化, 故膿水稀少;正虛毒戀, 故遷延不愈;低熱、煩躁、口渴為陰虛內熱之症;肢軟乏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扶正解毒。

方藥:四妙東加減。 陰虛口渴甚者, 加天冬、玄參、麥冬養陰生津。 如有消渴等病者, 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外治法

初起, 小者用千捶膏蓋貼或三黃洗劑外搽, 大者用金黃散或玉露散, 以銀花露或菊花露凋成糊狀外敷。 遍體發瘡, 破流膿水成片者, 用青黛散, 麻油調敷。

膿成則切開排膿, 用九一丹摻太乙膏蓋貼。 膿盡改用生肌散收口。

五、預防與調攝

1.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膩食物, 患病時忌食魚腥發物。

2.注意個人衛生, 勤洗澡, 勤理髮, 勤換衣, 保持局部皮膚清潔。

3.夏秋季節多飲清涼飲料,如金銀花露、綠豆米仁湯等。

癤是發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發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汙腺發生的感染。其特徵為:局部色紅、灼熱、疼痛,腫勢局限,範圍多在3—6cm之間,膿出即愈。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發病為多。好發於頭面、頸項、臀部等處。本病應與癰、顏面部療瘡、有頭疽、脂瘤染毒、囊腫型粉刺相鑒別。熱毒蘊結證,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暑濕蘊結證,治宜清暑化濕解毒,方用清暑東加減;體虛毒戀證,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東加減。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癤多是因在夏秋易乾燥季節內鬱濕火導致,所以小編建議平時應該注意飲食習慣,合理安排膳食,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在夏秋季節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食補。

3.夏秋季節多飲清涼飲料,如金銀花露、綠豆米仁湯等。

癤是發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相當於西醫的單個毛囊發生的感染,或皮脂腺、汙腺發生的感染。其特徵為:局部色紅、灼熱、疼痛,腫勢局限,範圍多在3—6cm之間,膿出即愈。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發病為多。好發於頭面、頸項、臀部等處。本病應與癰、顏面部療瘡、有頭疽、脂瘤染毒、囊腫型粉刺相鑒別。熱毒蘊結證,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加減;暑濕蘊結證,治宜清暑化濕解毒,方用清暑東加減;體虛毒戀證,治宜扶正解毒,方用四妙東加減。

結語:通過上文的瞭解,我們知道癤多是因在夏秋易乾燥季節內鬱濕火導致,所以小編建議平時應該注意飲食習慣,合理安排膳食,同時要注意個人衛生,在夏秋季節可以適當的進行一些食補。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