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慢性胃炎與消化不良的關係

王先生, 43歲。 患有慢性胃病多年, 近幾年來常有上腹飽脹、噯氣、打嗝、燒心、反酸等症狀, 進食少量就有飽脹感, 多次到醫院檢查肝膽胰腺脾臟未發現異常, 肝腎功能正常, 也無糖尿病、肝炎等病史。 胃鏡檢查多次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 也沒有消化性潰瘍和膽汁反流, 醫生說問題不嚴重, 僅僅是輕度慢性胃炎。 但是用過很多胃藥, 治療效果欠佳, 為此王先生憂心忡忡, 自己到底得了什麼病?為什麼總是纏綿不愈?焦慮抑鬱的不良情緒時刻因症狀的反復而侵襲他, 怕胃有癌變的恐懼更是嚴重地影響了其生活品質。

到處求醫, 到處用藥, 病情沒有好轉, 反而脾氣越來越差, 家人不理解, 自己受折磨, 難道是無病呻吟嗎?最近王先生求診, 醫生給出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王先生望著病歷本, 一頭霧水:怎麼“淺表性胃炎”未好, 又生新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呢?功能性消化不良與淺表性胃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嗎?它們是一回事嗎?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是由於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層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 胃鏡可以發現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 可以發生在全胃也可以分別發生在胃竇、胃體、胃底或全胃。

功能性消化不良舊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是指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一般慢性胃炎的消化不良症候群,

可反復或持續發作, 中青年多見, 症狀以上腹部不適、疼痛、上腹脹, 常發生於餐後, 或餐後加重, 並伴有噯氣、早飽、食欲下降、上腹隱痛或灼痛、噁心嘔吐等。 消化不良十分常見, 各國報導的患病率在20%~49%之間。 一些資料顯示約占內科門診總數的30%, 消化病專科門診的40%~50%。

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與慢性淺表性胃炎同時存在。 據胃鏡檢查統計資料, 約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 但其症狀多少與輕重程度並不與胃炎病變程度相一致, 因此國內外學者多傾向將此類慢性胃炎的症狀納入功能性消化不良範圍, 治療亦基本相同。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 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感染因素, 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關, 根除幽門螺桿菌後, 部分患者症狀可以緩解。 近年來也發現部分患者急性胃腸炎後可以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又稱為感染後功能性消化不(PIFD), 約25%的急性胃腸炎患者會發展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發現此類患者胃黏膜具有炎性細胞核炎性細胞因數表達增加的現象, 導致內臟敏感性增高, 出現一系列臨床症狀。

研究也發現,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與心理因素有關, 如個性異常、焦慮、抑鬱, 疑病積分明顯高於正常人, 其生活中應激事件發生頻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 如家族成員患病、傷亡、失業、失戀等。 治療效果與心理因素有明顯關係, 據報導用安慰劑治療有效率可達30%~60%,

故醫生在為患者治療中應十分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另外, 某些遺傳因素和胃腸激素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一定的關係, 但是其確切的機制尚需要進一步研究探討。

對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藥物治療原則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用藥要有針對性。 根據其突出的症狀, 從病理生理的角度選擇藥物。

2. 體現個體化的治療原則。 具體病人具體分析, 治療個體化。

3. 提倡間歇用藥, 避免長期用藥。 多數病人治療2~4周即可, 僅少數病人需更長時間治療。

4. 胃運動障礙型者, 用藥應以促胃動力藥為主, 如嗎丁啉、莫沙必利等;胃運動障礙型最多見的症狀為上腹脹滿不適。

5. 潰瘍樣型者, 則應以抑酸劑為主, 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潰瘍樣型者以上腹痛為主要表現。

6. 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達喜等雖也常用, 但居次要地位。 研究資料顯示, 此類藥物用於功能性消化不良, 其療效與安慰劑比較基本相同。

7. 心理治療。 專業醫生心理疏導, 必要時給予適量的抗焦慮、抗抑鬱藥物, 如羅拉、賽樂特等, 常會顯示較好療效。

8. 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如果消化不良症狀經過上述治療效果較差, 且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可以進行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 研究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 幽門螺桿菌的檢出率約65%~75%, 但此菌的存在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出現之間的明確關係, 尚待進一步研究。

應該說是慢性淺表性胃炎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同時存在, 兩者應該是一致的。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胃鏡檢查是根據胃黏膜所見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據症狀診斷。

兩者應該是一致的。只是診斷的角度不同而已。胃鏡檢查是根據胃黏膜所見診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根據症狀診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