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淺談辨證論治

辨證, 是用中醫的診斷手段, 即望、聞、問、切等, 對病人進行調査研究, 採集病情資料, 運用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營衛氣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具體方法進行分析、歸納、綜合, 判斷疾病屬何證的整個過程。

證 是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臨床症狀和診斷的概括, 包括脈證舌色。 是對疾病的一定階段綜合反應的認識, 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疾病的夾雜、合併、先後、主次、邪正盛衰的情況。 證的概念與症狀、證候群不同, 證不是疾病的現象羅列堆砌, 而是對疾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分析、歸納的總結。

病 是機體在多種病因作用下發生病理變化而所處的違和狀態。

症, 是疾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局部的種種異常狀態和不適感覺。 如傷寒病是個病, 太陽表虛是個證(頭痛、項強、惡寒發熱、自汗出、脈浮緩), 其中之頭痛或項強等等便是症。 候, 是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的表現, 往往與證合用稱證候。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六氣謂之時, 四時謂之歲, 而各從其主治焉。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就是將疾病以“候”分類的。 證候不是證型, 型是鑄器之模子, 是不能變的。 證候是不斷變化的, 可分析認識的。

論治 是根據辨證確定相應的治療法則, 根據法則在制定具體措施, 即治法。 治則是總的戰略、策略, 治法是具體戰術。 如寒者熱之, 熱者寒之,

虛者補之, 實者瀉之, 是法則;清熱解毒, 補中益氣、滋陰清熱、溫腎化氣等等為治法, 治法與治則統稱為法則。

辨證與論治, 是一個治病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 是互相聯繫的。 辨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也是對辨證的檢驗。 辨證論治要抓住兩點, 一是辨出主證, 兼顧他證, 注意辨識真假, 二是抓住病疾的發展變化, “謹守病機, 各司其屬”。

主證, 是疾病各種證候變化中起主要作用的證候。 主證具有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比較固定的可以做為辨證依據的症狀。 二是能表達病變主要方面的症狀。 辨別主證有三大關鍵:一辨輕重緩急, 二辨先後因果, 三辨真假異同。

主證與主訴不同, 主訴是患者求治之最痛苦症狀加時間,

主證是包括主訴, 包括現證和脈舌等。 一般寫主證要根據“十問歌”, 十問歌種類很多, 十問歌是: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問寢, 七問體質八問因, 九問舌脈十問產, 陰陽虛實須應辨。

進行主證分析有十大法

定位 主要是指臟腑病變定位。 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從患者臨床表現部位上的特點, 主要是臟腑歸屬部位及經絡循行部位來定位;②從各臟器功能上的特點來定位;③從各臟器體征上的特點來定位;④從各臟器與季節氣候方面的關係和影響來定位;⑤從各臟器與病因方面的關係和影響來定位;⑥從各臟腑與體質、體型、年齡、性別的關係和影響來定位;⑦從發病時間和臨床治療過程中的特點來定位。

肝的定位 ①從臨床表現部位的特點:頭顛頂兩顳側疼痛, 耳部疾患, 兩脅疼痛、脹滿, 少腹、外☆禁☆陰等部位疾患可與肝有關。 ②功能上:如失眠、易驚, 不能自製, 脅肋脹滿, 出血等。 ③體征:爪甲乾癟, 眼病, 直視, 斜視, 膚色發青, 脈弦等。 ④發病季節:肝旺於春, 春病在肝, 風入肝。 旺指偏亢, ⑤病因:鬱怒傷肝等。 ⑥體形瘦弱、兒童或青少年、女性患多與肝有關。 ⑦發病時間、治療經過上的特點, 久病影響肝腎, 治療中誤汗、吐、下, 過用辛燥熱之品, 均會影響肝。

定性 主要從陰陽氣血、表裡虛實、風火燥濕寒毒等幾方面決定疾病的性質。 可從臨床證候特點及發病與病程上的特點這兩方面來定性。 如陽證定性:從臨床證候特點看, 一切功能上的興奮、亢進都屬於陽;一切功能和作用都可稱為陽,

如心陽、脾陽、腎陽。 從發病與病程上的特點看, 陽證發病急, 病程短, 小兒、中青年患者多見陽證。 急性熱性病, 平素體壯突然發病者一般陽證多。

定證候 定位、定性合參即可定出證候。 如肝病, 定位在肝, 定性在風, 其證候為肝風, 其症狀必然有卒然眩僕、驚癇抽搐等。 如肺病, 定位在肺, 定性在寒, 其證候為肺寒, 其症狀必然有咳嗽、氣喘、痰多清冷等。

定診斷 在定位、定性、定證候的基礎上, 按中醫傳統病名、證候之命名規則, 決定病證名稱, 屬哪一證候。 如:咳嗽(風寒)、頭痛(血瘀)、黃疸 (濕熱)、失眠(心血不足)、水腫(陽水)等等。 中醫之病名主要是根據臨床上某一個或某幾個突出的臨床表現而確定的, 根據這些臨床上的突出表現對患者進行辨證, 所以辨證即包括辨病的過程。如:肺脹是病名,其臨床特點是發熱、惡寒、咳而上氣、煩躁;頓咳是病名,其臨床特點是咳嗽頓作,連續不斷,吐出清稀痰涎方暫止;“雪口”是病名,臨床特點是口中生瘡色白。瘋、癲、癇都是病名。也有以證命名的,如癱瘓、偏枯。

定機理 機理就是病機。定機理一要把握人體內外、臟腑、皮毛、肌骨、營衛氣血之正常生理,二是明瞭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生的陰陽、氣血、經絡、臟腑、營衛等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及其變化過程。如一患者先有氣短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的證狀,繼而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心悸為重、面色無華,舌淡無苔,脈虛弱無力。可定診斷為心悸(心脾氣陰兩虛)。其簡單病機是:本病先脾氣虛,逐漸脾陽不振,脾之運化功能失調,水穀之精微不足,血失生化。血不足則血不養心,導致心血虧,心陽浮越,陽主動而心悸。其舌、脈符合心脾兩虛之證。

定法 即定治法。包括內治法 (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外治法(貼、塗、敷等)。

定方 根據治法原則,擬定處方,或以古方為規矩,合今病而變通,或自擬處方。

定藥 有方必有藥。注意藥物的毒性、炮製、畏反等。

定調 即調養。三分治七分調,囑患者勿急、勿慮,戒七情,做到保精、裕氣、養神。還可採用體育、氣功等療法調養及注意飲食調養等。

定防 即預防。不治已病治未病,可用藥物預防,亦可用鍛煉身體等方法預防疾病,另外,在治療過程中要預防他變等等。

所以辨證即包括辨病的過程。如:肺脹是病名,其臨床特點是發熱、惡寒、咳而上氣、煩躁;頓咳是病名,其臨床特點是咳嗽頓作,連續不斷,吐出清稀痰涎方暫止;“雪口”是病名,臨床特點是口中生瘡色白。瘋、癲、癇都是病名。也有以證命名的,如癱瘓、偏枯。

定機理 機理就是病機。定機理一要把握人體內外、臟腑、皮毛、肌骨、營衛氣血之正常生理,二是明瞭機體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發生的陰陽、氣血、經絡、臟腑、營衛等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及其變化過程。如一患者先有氣短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的證狀,繼而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心悸為重、面色無華,舌淡無苔,脈虛弱無力。可定診斷為心悸(心脾氣陰兩虛)。其簡單病機是:本病先脾氣虛,逐漸脾陽不振,脾之運化功能失調,水穀之精微不足,血失生化。血不足則血不養心,導致心血虧,心陽浮越,陽主動而心悸。其舌、脈符合心脾兩虛之證。

定法 即定治法。包括內治法 (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等)、外治法(貼、塗、敷等)。

定方 根據治法原則,擬定處方,或以古方為規矩,合今病而變通,或自擬處方。

定藥 有方必有藥。注意藥物的毒性、炮製、畏反等。

定調 即調養。三分治七分調,囑患者勿急、勿慮,戒七情,做到保精、裕氣、養神。還可採用體育、氣功等療法調養及注意飲食調養等。

定防 即預防。不治已病治未病,可用藥物預防,亦可用鍛煉身體等方法預防疾病,另外,在治療過程中要預防他變等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