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大劑量山梔子治雙下肢急性網狀淋巴管炎

中藥絕大部分來自生藥, 安全劑量的範圍比較大, 但是用藥劑量得當與否, 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 藥量過小, 起不到治療的作用, 藥量過大, 則易損傷正氣, 引起人體肝腎功能損害。 因此, 中藥的治療劑量確定必須慎之又慎, 但對於治療某些特殊病證或疑難雜症時, 僅用常規治療, 往往難以奏效。 觀察需增大藥物劑量甚至超大劑量才能取得良效, 特舉例如下。

患者, 女, 86歲, 訴“雙膝關節及雙小腿紅腫脹痛不適2月餘”, 一直以為是高血壓加上久坐的緣故, 特意加強了休息, 可雙膝關節及小腿部腫脹的症狀反而逐漸加重,

而且小腿上的皮膚發紅、足背發熱, 脹痛也更加明顯, 走路也會感到疼痛,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自感病情逐漸加重。 患者7年前做過子宮內膜癌手術。 經檢查診斷為“雙小腿急性網狀淋巴管炎”, 在普外科抗生素治療是首選方法, 經過抗感染對症治療1個多月, 患者小腿腫脹痛的情況未見明顯緩解, 血沉120mm/h和抗O為650U。 中醫給予清熱利濕、活血通絡, 患者病情未見明顯緩解。 邀請余會診, 患者舌質暗紅, 前無苔, 苔根膩, 脈弦有力, 形體胖, 餘思考此案應屬中醫學痹症範疇。 患者內因正虛濕熱瘀滯經絡, 外為毒邪侵襲血分鬱熱, 熱毒與濕邪相搏於肌肉腠理, 致使氣血經絡瘀滯不得外泄而發病。 患者既然常規方法無效, 必用重劑量治瘡毒良藥山梔子
治療以清熱解毒祛濕、養陰潤燥、活血化瘀為主。

處方:山梔子60克, 黃柏、蒼術、薑黃各10克, 桑枝60克, 白茅根30克, 薏苡仁30克, 石楠藤、牛膝、夜交藤、海桐皮、白芍、威靈仙各15克, 桂枝2克。 14劑, 水煎服, 日1劑, 分2次溫服。 服用2周左右, 患者雙膝關節及小腿腫脹的情況得到了明顯緩解, 血沉和抗O降至大致正常, 減山梔子至10克, 加服用大活絡丸, 患者服用30余劑後膝關節、雙小腿及足背水腫完全消失, 腹股溝淋巴結腫大也消失了, 血沉與抗O也恢復正常。

按:患者痹症日久, 釀熱化燥, 津液耗傷, 所謂“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朱丹溪善用梔子, 在《丹溪心法》曰:“山梔子仁, 大能降火, 從小便泄去。 其性能屈曲下降, 人所不知。 亦治痞塊中火邪。 大凡心隔之痛,

須分新久。 若明知身受寒氣、口吃寒物而得病者, 于初得之時, 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 若曰病得之稍久則成郁, 久鬱則蒸熱, 熱久必生火, 《原病式》中備言之矣, 若欲行溫散溫利, 寧無助火添病耶!古方中多以山梔子為熱藥之嚮導, 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易複而病安。 ”梔子清三焦之火, 故重用梔子、桑枝及少量桂枝清熱通絡利關節治熱毒痹痛;黃柏、蒼術、薏苡仁清熱利濕通絡治風濕熱痹;薑黃、海桐皮能通經絡直入痛處而治療頑痹;白茅根同白芍活血消瘀血, 斂陰清熱止痛;威靈仙能通十二經, 川牛膝活血化瘀, 引藥下行。 全方苦寒堅陰以清熱, 辛涼養陰以祛風, 佐以少量辛溫, 資其宣導, 舒筋活絡, 良效卓著。

筆者認為, 臨證藥物超大劑量時,

必須要如履薄冰, 如臨深淵之感, 但不能畏手畏腳, 貽誤了治療最佳時機。 所謂膽大心細, 對於超大劑量藥物運用辨證准, 適應症准, 嚴格遵守藥物炮製方法, 瞭解藥物的毒性及解救措施, 藥物劑量要循序漸進增加並及時發現毒性反應和不良反應, 一旦在藥物劑量增加過程發現毒性反應和不良反應, 可以立即停藥或者減少藥物劑量, 使臨床療效達到最佳。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