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無明顯外感內熱症狀嬰幼兒發熱驗案

典型案例

路某, 男, 1歲6個月。 2015年11月9日初診。

其母代述:小兒發燒3天, 體溫高時可達39℃, 汗出時燒可退, 2個小時左右複燒。 刻診見:身灼熱少汗, 手心手背皆熱, 精神可, 不思飲食, 昨日解大便2次, 今日大便未解, 無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等外感症狀, 亦無口渴、唇乾等內熱症狀, 咽部鮮紅伴有扁桃體腫大, 舌紅苔薄黃略膩, 指紋浮紫, 脈數。

此乃溫病, 辨為少陽陽明合病, 方選小柴胡加石膏湯合升降散化裁:

北柴胡15克, 淡子芩6克, 潞黨參8克, 炙甘草3克, 小紅棗5克, 生石膏20克, 白僵蠶6克, 淨蟬蛻3克, 赤芍藥10克, 薏苡仁6克, 水半夏3克。 2劑, 水煎服,

日1劑。

醫囑:水煎成小半碗用保溫杯裝好當茶喝, 少量頻服, 汗出燒退或者大便水樣或伴有不消化食物則停藥。

2015年11月11日電話回訪, 前藥後當日大便2次, 第二次大便水樣雖伴有不消化食物但不多, 囑停藥觀察, 後發燒未反復, 食欲不振, 囑其飲食調養, 勿用藥, 待其胃氣來複。

按:患兒在來診前別處就診, 前醫亦處小柴胡湯化裁(荊芥5克, 黃芩5克, 大棗8克, 枳實3克, 防風3克, 水半夏4克, 太子參8克, 茯苓8克, 柴胡8克, 炙甘草3克, 炒神曲4克), 用後燒暫退, 當晚複燒, 反增食納減退, 連奶以及水都不願意喝。 故而著急來診, 處方完畢, 患兒母親經過對比前醫處方慮小兒年齡太小, 筆者處方用藥過重, 筆者勸囑勿多慮, 此方專用於退燒, 若量不大則不能快速起效,

且少量頻服, 總體用藥量其實並不大。

殊不知在現行獨生子女增多的年代, 中醫治療嬰幼兒發熱, 若24小時內未退燒, 家長即刻焦慮彷徨, 常一天數次電話諮詢, 用霹靂手段實乃無奈之舉。

嬰幼兒常可見突發高熱, 但無明顯外感內熱的症狀, 給臨床中醫辨證帶來極大的困惑, 故而不少經方醫生常用辛溫之劑, 如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柴胡桂枝湯、麻杏石甘湯、桂枝二越婢一湯、大青龍湯等, 筆者此前治療嬰幼兒發熱如前醫一樣, 乃因“突發高熱無症狀多由外寒所致”之觀念所致, 用藥常不離溫, 或者寒溫並用, 但總離不開辛溫發散的藥物, 失敗案例屢屢在目, 痛心不已。

後幸得何紹奇教授的傳人張雷先生指點,

方知小兒突發高熱但無明顯外感內熱的症狀常是溫病, 用藥不可辛溫, 辛涼發汗亦需慎重, 當用清下。

此後雖用經方治療小兒突發高熱, 用藥思路亦轉為清下, 用藥偏涼居多, 此後療效自然也隨之提升, 退燒時可不依賴西醫退燒藥或者是輸液治療, 單純用中藥給嬰幼兒退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