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體股癬的中醫治療

體癬是由致病性真菌寄生在人體的光滑皮膚上(除手、足、毛髮、甲板以及陰股部以外的皮膚)所致的淺表性皮膚真菌感染。 股癬特指發生在腹股溝、會陰部和肛門周圍的皮膚真菌感染。 臨床以環形或半環形斑片, 中心常消退, 邊緣進展, 形成環狀損害為特點。 二者好發于夏秋季節。

本病與中醫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圓癬”“金錢癬”“筆管癬”相類似。 如《諸病源候論·圓癬候》記載:“圓癬之狀, 作圓紋隱起, 四畔赤, 亦癢痛是也, 其裡亦生蟲。 ”又如久癬候記載:“癬病之狀, 皮肉隱疹如錢文, 漸漸增長, 或圓或斜, 癢痛有匡廓,

搔之有汁。 ”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 本病由於稟賦不受, 或接觸感染不潔之物, 複感風濕熱邪, 客於皮膚腠理, 而誘發本病。

現代醫學認為, 本病由皮膚感染了小孢子菌、毛癬菌或紅色癬菌等所致。

主要症狀

發病人群:體癬多見於兒童, 亦常見於成人, 股癬多見於男性成人。

好發部位:體癬好發於顏面、頸部、軀幹及四肢。 股癬則好發於腹股溝、會陰和肛門周圍。 可形成環形, 亦可形成同心環形。

皮損特點:體癬損害為圓形或錢幣形紅斑, 數目不定, 病灶中央常自愈, 周緣呈活動性, 有炎性丘疹、小皰、痂皮、鱗屑等。 股癬初發為邊緣清晰微隆起的紅斑, 逐漸擴大, 被有落屑, 由紅色漸轉為褐色或正常膚色, 中心自愈, 逐漸向周圍擴大, 邊緣炎症明顯,

上有小皰、糜爛、痂皮。

自覺症狀:瘙癢。

病程及預後:經過緩慢, 夏秋較重, 入冬減輕, 次年又發。

診斷要點

部位(顏面、軀幹或腹股溝)+皮疹(邊界清楚的環形紅斑, 邊緣微隆起, 輕脫屑)+症狀(癢)+實驗室(真菌鏡檢陽性)。

類證鑒別

紅癬:缺乏炎症, 患處皮膚呈磚紅色, 邊緣無炎症環, 不癢。

脂溢性皮炎:皮損為毛囊性丘疹或暗紅色斑, 上覆油膩性鱗屑, 真菌檢查可以鑒別。

中醫治療

辨證施治:本病一般不需內服中藥。

外治法:

1.土槿皮30克, 百部30克, 蛇床子15克, 50%酒精240毫升, 浸泡3晝夜, 過濾取液外搽, 每日2次。

2.羊蹄根60克, 50%酒精240毫升, 浸泡3晝夜, 過濾取液外搽, 每日2次。

西醫治療

外用藥物治療:1%克黴唑霜外用。 複方苯甲酸酒精外用。 10%十一烯酸酒精。 5%月桂酸酒精。 10%硫磺乳劑。

系統藥物治療

1.口服依曲康唑, 每次200毫克, 每日二次, 療程7日。

2.口服特比萘芬250毫克, 每天1次, 療程1~2周。

筆者認為, 本章所述兩個疾病的難點在於如何防止病情反復。 患者應注意清潔衣物, 避免和其他患者或患病的動物密切接觸, 避免使用患者用過的毛巾浴盆等, 避免服用影響機體抵抗力的藥物, 如皮質類固醇激素等, 並對原有的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及時治療。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