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蟲性肝病(schistosomiasisjaponca)是日本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系統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膚接觸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變為肝與結腸由蟲卵引起的肉芽腫。
急性期有發熱, 肝腫大與壓痛, 腹瀉或排膿血便, 血中嗜酸粒細胞顯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腫大為主。 晚期則以門靜脈周圍纖維化為主, 可發展為門靜脈高壓症, 巨脾與腹水。
血吸蟲性肝病如何預防
個體防護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將健康教育放在血防工作的重點位置。 通過開展健康教育使人們瞭解有關預防血吸蟲病方面的知識,
查螺滅螺
釘螺是血吸蟲的中間宿主, 沒有釘螺血吸蟲無法生存繁殖和傳播。 因此, 查螺滅螺是消滅血吸蟲的一項重要措施。 查螺先要查清釘螺分佈情況, 那些有釘螺孳生, 又是人、畜常到的地方, 通常叫易感地帶。 滅螺首先要滅易感地帶釘螺。
管理糞便
管理好糞便不僅可以改善農村衛生環境, 而且可以殺死血吸蟲蟲卵, 阻斷血吸蟲病傳播途徑。 管理糞便可以兩方面入手, 一是防止糞便污染水源。 二是殺滅糞便中的血吸蟲蟲卵。
管理水源
主要辦法是打井水、修水池, 在流行區生活或接觸疫區, 一定要飲用安全水是避免血吸蟲感染的重要措施。 飲用井水、自來水、乾淨的池塘水。 教育學生不喝生水, 把水燒開後飲用, 因攝氏60度的水1分鐘即可殺死尾蚴或用漂白粉消毒後再飲用。 人畜分塘用水。
查病治病
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域經常開展血吸蟲普查普治工作, 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血吸蟲病患者。 有疫水接觸史或有血吸蟲病症狀表現的人, 要主動到當地疾控中心或衛生院檢查治療, 血吸蟲性肝病同時疫區的耕牛也要及時進行查治。 把傳染源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才能達到控制和切斷血吸蟲傳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