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中醫辨證治療呃逆5大證 手部按摩可輔助

呃逆即打嗝, 指氣從胃中上逆, 喉間頻頻作聲, 聲音急而短促。 呃逆之名見《景嶽全書·雜證謨·呃逆》:"因其呃呃連聲, 故今人以呃逆名之。 ……呃逆之大要, 亦為三者而已, 一曰寒呃, 二曰熱呃, 三曰虛脫之呃。 "宋以前稱噦。 呃逆是以呃呃有聲, 聲音短促, 持續不能自製為主要表現的特發性疾病。 那麼呃逆如何治療呢?

1、胃中寒冷

症狀:呃聲沉緩有力, 胸膈及胃脘不舒, 得熱則減, 遇寒則甚, 進食減少, 口淡不渴, 舌苔白, 脈遲緩。

治法:溫中散寒, 降逆止呃。

方藥: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 高良姜、甘草溫中散寒。 若寒氣較重,

胸脘脹痛者, 加吳萊萸、肉桂、烏藥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滯, 脘悶噯腐者, 加萊菔子、檳榔、半夏行氣導滯;若寒凝氣滯, 脘腹痞滿者, 加枳殼、厚樸、陳皮;若氣逆較甚, 呃逆頻作者, 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氣降逆;若外寒致呃者, 可加紫蘇、生薑。

2、胃火上逆

症狀:呃聲洪亮有力, 沖逆而出, 口臭煩渴, 多喜飲冷, 脘腹滿悶, 大便秘結, 小便短赤, 苔黃燥, 脈滑數。

治法:清熱和胃, 降逆止呃。

方藥:竹葉石膏湯。

方中竹葉、生石膏清瀉胃火, 人參(易沙參)、麥冬養胃生津, 半夏和胃降逆, 粳米, 甘草調養胃氣。 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腑氣不通, 痞滿便秘者, 可用小承氣湯通腑泄熱, 亦可再加丁香、柿蒂, 使腑氣通, 胃氣降, 呃逆自止。 若胸膈煩熱, 大便秘結,

可用涼膈散。

3、氣機鬱滯

症狀:呃逆連聲, 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 胸脅滿悶, 脘腹脹滿, 納減噯氣, 腸鳴矢氣, 苔薄白, 脈弦。

治法:順氣解鬱, 降逆止呃。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木香、烏藥解鬱順氣, 枳殼、沉香、檳榔寬中行氣。 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 川棟子、郁金疏肝解鬱。 若心煩口苦, 氣鬱化熱者, 加梔子、黃連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 昏眩噁心者, 可用旋覆代赭湯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 胸脅滿悶, 便秘, 苔濁膩者, 可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若瘀血內結, 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者, 可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

4、脾胃陽虛

症狀:呃聲低長無力, 氣不得續, 泛吐清水, 脘腹不舒, 喜溫喜按, 面色毗白, 手足不溫, 食少乏力,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胃,

和中降逆。

方藥:理中湯。

方中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 乾薑溫中散寒。 可加吳茱萸、丁香溫胃平呃, 內寒重者, 可加附子、肉桂。 若噯腐吞酸, 夾有食滯者, 可加神曲、麥芽;若脘腹脹滿, 脾虛氣滯者, 可加香附、木香;若呃聲難續, 氣短乏力, 中氣大虧者, 可用補中益氣湯;若病久及腎, 腎失攝納, 腰膝酸軟, 呃聲難續者, 可分腎陰虛、腎陽虛而用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

5、胃陰不足

症狀:呃聲短促而不得續, 口乾咽燥, 煩躁不安, 不思飲食, 或食後飽脹, 大便幹結, 舌質紅, 苔少而幹, 脈細數。

治法:益胃養陰, 和胃止呃。

方藥:益胃湯。

方中沙參、麥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 滋養胃陰。 可加炙枇杷葉、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 若神疲乏力, 氣陰兩虛者,

可加人參、白術、山藥;若咽喉不利, 胃火上炎者, 可用麥門冬湯;若日久及腎, 腰膝酸軟, 五心煩熱, 肝腎陰虛, 相火挾沖氣上逆者, 可用大補陰丸加減。

除了上述方藥外, 還可以採用按摩治療法。

取對應穴位:橫膈膜反射區、內關穴。 :

1、用拇指指腹推按橫膈膜反射區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橫膈膜。 推按時, 掌根或拇指要緊貼皮膚, 用力要穩, 速度宜緩慢而均勻。

2、打嗝時, 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壓內關穴5-10分鐘, 如果依舊打嗝不止, 可用牙籤刺激或艾灸內關穴6-15次, 打嗝自會停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