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風濕在表只能微發其汗及風濕表實證的治法注意

風濕是指濕邪和風寒相結合侵襲人體的一種病證。 因為濕邪傷人, 多兼風邪和寒邪, 所以習慣上常簡稱為“風濕”。 它的起病與氣候環境有關, 如多次冒雨淋濕, 或久居潮濕之處, 都可發生。 脾胃虛弱的人, 較易感受濕邪。 風濕的主要症狀是發熱、身重而痛, 甚則關節疼痛。 其主要病理是濕留肌袁, 衛氣的運行發生痹阻。

風濕在表, 應當用發汗方法來治療。 但是, 有的患者出汗不步, 而病勢並不減輕, 原因在哪裡呢?這是由於發汗過急, 雖然驅散了風邪, 而濕邪依然存在。 因為風為陽邪, 容易表散, 而濕為陰邪, 性質粘滯,

難以驟然除掉。 所以風濕在表的治法, 只能是微發其汗, 也就是輕微而緩慢地出一點汗。 微發其汗, 可以達到陽氣內蒸的目的, 就是說, 借助藥物的力量, 促使陽氣內蒸, 而不讓它很快外泄。 這樣, 肌肉和關節之間都得到陽氣的溫運, 濕邪就自然被驅逐出來。 應當指出, 陰雨天氣對風濕的治療有一定影響。 因為陰雨連綿不斷, 外界濕氣很重, 會妨礙體內濕邪的排泄。 在治療時, 應當堅持徽發其汗這一原則。

風濕在表, 有虛證, 有實證, 發汗法只適用於風濕表實的證候, 而風濕表實證又有輕重之分, 因而在具體的證治上還有區別。

1、風濕表實重證:主症是身體疼痛劇烈, 不管採取什麼體位都不減輕, 伴有惡寒發熱, 無汗, 不思飲食,

舌苔膩, 脈浮緊等等。 這是平素濕重的人, 感受風寒而發病。 濕留肌肉, 衛氣被阻, 所以身體劇痛。 風寒外束, 鬱閉肌表, 所以寒熱無汗、脈浮而緊。 平索有濕, 則舌苔膩而不思飲食。 本證的特點是寒濕偏重。 治法當發散風寒, 祛除濕邪, 用麻黃加術湯。 本方的特點是白術用量大於麻黃。 這是為了牽制麻黃的作用, 不至於汗出過急過多, 促使陽氣內蒸, 以便風寒和濕邪都隨著微汗而外泄。 這種證候, 如果寒濕鬱滯, 表裡不透, 往往比較頑固。 當患者全身酸痛, 手足運動遲鈍、沉重, 口淡、懶言、舌苔白膩, 久治無效時, 可以按風濕表實重證立法, 用麻黃加術湯治療, 把白術改為蒼術。 此方用量大些, 療效就更明顯。 麻黃一般用9克-15克, 可以用到30克。 桂枝一般9克,
可用到15克。 白術一般15-24克, 可用到45克。 杏仁一般9克, 不宜多用。

2、風濕袁實輕證:全身疼痛, 遊走不定, 微惡寒, 發熱也輕, 但每到傍晚發熱就加重。 這是風濕在表, 表證較輕, 而風濕已有化熱的趨勢。 因為風邪容易化熱, 化熱必漸傷陰, 所以傍晚時分發熱加重。 治法當輕清宣化, 解表除濕。 “輕”是主要用量輕。 “清”是清熱。 “宣化”是散邪化濕。 主方用麻杏苡甘湯。 方中麻黃用量程輕, 只有麻黃加術湯的六分之一。 而且不用桂枝、白術, 選用薏苡仁, 正是因為本證已有化熱傾向, 必須避免辛溫太過。 出現咳嗽、浮腫、尿少等症時, 用本方加前胡、桔梗、連翹、赤小豆等藥以宣肺、清熱、利水。 下肢出現紅斑, 灼熱、腫痛, 行動不便, 發冷發燒, 全身不適, 是風濕化熱,

鬱阻關節, 血熱挾瘀, 用麻杏苡甘東加赤芍、丹皮, 僵蠶、乳香, 沒藥等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