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上頜竇後鼻孔息肉

【概述】

上頜竇後鼻孔息肉是原發于上頜竇、具有細長莖蒂、向後突出於鼻孔的息肉。 這種息肉有其自身病理和臨床特點, 一般認為它可能是區別於一般鼻息肉的另一種息肉病變。 本病多發於青少年, 男女發病率無差異。

【診斷】

經前、後鼻鏡檢查及結合病史, 易作診斷。 但對少年患者應注意與鼻咽部纖維血管瘤相鑒別, 後者質地較硬。 作此鑒別時不可貿然取病理活檢。

【治療措施】

上頜竇後鼻孔息肉的治療以手術為主, 鼻腔部分可用圈套器絞住其蒂部拉出, 如息肉過大難以從前鼻孔拉出, 可在近中鼻道處將莖蒂切斷,

使後鼻孔大息肉從咽部吐出。 不過事前要採取預防措施, 防止息肉墜入喉咽部。 最好在後鼻鏡觀察下, 自口咽部進入鼻咽部, 鉗住息肉並將其拉出。

單純切除後鼻孔息肉尚不能避免其復發, 必須將其竇內部分一併切除。 常用的方法是傳統的柯—陸手術。 該術式能很好地暴露竇腔以保證將息肉的竇內部分完整切除。 Neel(1984)介紹下鼻道上頜竇造口術也能很好地將息肉竇內部分切除。 Ophir等(1987)建議在行上頜竇造口術前若能將下鼻甲前半部切除, 則更利於暴露竇腔。 近年來Kamel(1990)採用鼻內窺鏡技術經中鼻道上頜竇竇口將息肉的竇內部分完整切除。 不管採用何種方法, 手術中皆應同時去除竇內與息肉相聯繫的病變粘膜,

保留健康粘膜。

【病理改變】

病因尚未明確。 息肉源發生于上頜竇, 然後以細長莖蒂通過上頜竇在中鼻道的竇口進入鼻腔, 向後滑向後鼻孔並可突入鼻咽部。 Stammberger(1986)用鼻內窺鏡檢查發現息肉起源于上頜竇竇腔內的竇口附近內上角。 Kamel(1990)借用內窺鏡在22例後鼻孔息肉中發現13例起源于上頜竇內側壁, 另9例由於竇壁粘膜廣泛難以確定起源位置。 Berg(1988)通過對15例後鼻孔鼻肉上頜竇探查發現, 息肉與竇腔中竇壁囊腫相連, 因此他認為後鼻孔息肉起源于上頜竇竇壁囊腫, 囊腫逐漸增大經竇口突入鼻腔, 最後形成後鼻孔鼻肉。 組織學檢查發現息肉組織內常有較多粘液腺泡, 有的形成一個大的囊腫。 細胞浸潤主要是少量漿細胞浸潤,

很少有嗜酸細胞浸潤。

【臨床表現】

後鼻孔息肉的臨床特點是呈單發性, 故單側進行性鼻塞是其主要症狀。 患者先感鼻內有物隨呼吸活動, 漸覺吸氣尚可而呼氣不暢。 如息肉突入鼻咽腔繼續增大, 可產生雙側鼻塞。 體積巨大者可墜入口咽部而引起異物感。

【輔助檢查】

前鼻鏡檢查常可見灰白色的光滑莖蒂向後伸展。 若用麻黃素棉片充分收縮鼻甲, 還可看到莖蒂起自中鼻道, 觸查質軟並可移動。 後鼻鏡檢查可見息肉半透明, 呈淡紅色或灰白色, 位於後鼻孔或鼻咽部。 墜入咽部的息肉在軟齶上舉時更易看清。

X線檢查可見患測上頜竇粘膜增厚, 並時有半圓形小的囊腫陰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