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
Lǜ Qīnɡ.
別名
石綠(《唐本草》), 石碌(《本草衍義》), 大綠(《綱目》)。
來源
為碳酸鹽類礦物孔雀石的礦石。
原形態
單斜晶系, 晶體柱狀或針狀。 通常多為鐘乳狀、腎狀、放射狀、絲狀、殼皮狀、緻密狀、土狀、粒狀等產出。 如為巨大的腎狀體, 則別具同心層構造。 顏色有翠綠、草綠及暗綠等色。 條痕為淡綠色。 晶面呈金剛光澤, 纖維狀者則顯絹絲光澤。 微透明至不透明。 解理依軸面而完全。 斷口呈參差狀, 硬度3.4~4。 比重3.9~4.1。 性脆。 遇鹽酸則溶解為綠色溶液, 並發生氣泡, 加氨後溶液呈藍色。 為銅礦物的次生礦物。 產於銅礦氧化帶。
化學成份
主成分為CuC0a·Cu(OH)2,
炮製
《本草圖經》:"綠青, 揀取上色精好者, 先搗下篩, 更用水飛過至細, 乃再研治之。 "
性味
酸, 寒, 有毒。
①《別錄》:"味酸, 寒, 無毒。 "
②《綱目》:"有小毒。 "
歸經
《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
功能主治
治痰迷驚癇, 疳瘡。
①《別錄》:"主益氣, 療鼽鼻, 止泄利。 "
②《本草圖經):"吐風痰。 "
③《玉楸藥解》:"清涼重墜。 治風痰壅閉, 急驚昏迷。 "
用法用量
內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
體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小兒卒急中風, 牙關緊急, 不省人事:石綠一兩, 膽礬半兩, 白礬、輕粉各一錢。 上為末, 麵糊丸, 如雞頭大。 五歲一丸, 生油化下, 吐涎。 (《全嬰方論》碧霞丹)
②治卒中急風, 眩暈僵僕, 痰涎壅塞, 心神迷悶, 牙關緊急, 目睛上視及五種癇病, 涎潮搐搦:石綠(研九度,
③治鼻疳、腎疳、耳瘡、頭瘡:石綠一錢, 白芷一錢, 黃柏一錢。 為末, 先以甘草水洗瘡, 拭淨敷之。 (《洞天奧旨》綠白散)
④治腋下胡臭:石綠三錢, 輕粉一錢。 濃醋調塗五次。 (《集玄方》)
各家論述
《綱目》:"痰在上, 宜吐之;在下, 宜利之, 亦須觀入之虛實強弱而察其脈, 乃可投之。 "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綠青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綠青具有平肝明目的功效, 綠青針對痰迷驚癇, 疳瘡, 急驚昏迷等症狀也十分有效。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中藥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