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聞聯播》畫面出錯:人們不責怪反而求情?

事件回顧:

在8日晚直播的《新聞聯播》中, 其中一條新聞的畫面正在播放, 但還未播完畫面立刻切換到了主播李梓萌身上。 李梓萌調整了一下表情, 又開始對下一條新聞進行播報。 不料上一條新聞的畫外音仍在持續, 於是兩個新聞便形成了幾秒鐘的“混音”。

犯錯了, 不受到責備, 反而替他求情?

——犯錯誤效應, 不完美的人更受歡迎!

按照我們平常的思維, 犯錯了, 不是應該受到責怪嗎?一般工作出現了紕漏, 犯了某種錯誤, 必然會遭致一些“懲罰”的, 上個班遲到了, 也許還會被罰款呢?可是, 為何如今, 央視《新聞聯播》畫面出現了紕漏,

眾多網友反而為其求情呢?

其實,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心理學現象, 叫做犯錯誤效應。 即小小的錯誤反而會使有才能的人際吸引力提高。 也就是說, 對於一個原本看上去很完美的人, 他突然或者偶爾的小錯誤, 不但不會有害于他的完美形象, 而過來會增加他的人際吸引力, 讓人們會更加喜歡上他。

央視《新聞聯播》一直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媒體權威的象徵, 每一次都表現的非常嚴謹, 極少有出現錯誤的情況, 是完美的象徵。 而突然“金話筒”的出錯, 對於觀眾而言, 並不是一種犯錯誤, 看上去反而更是一種“可愛”。 原來, 央視《新聞聯播》真的是直播的, 也是可能犯錯的。 所以, 面對《新聞聯播》畫面出錯, 大家都是會選擇原諒,

而不是責怪。 我們生活中常常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近似於完美無缺的人, 往往在人際交往中不太討人喜歡;相反那些雖然很優秀, 卻偶爾犯小錯誤的人深受人們的青睞。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伊里亞德阿倫森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場競爭激烈的演講會上, 有四位選手, 兩位才能出眾, 幾乎不相上下, 另兩位才能平庸.才能出眾的一名選手在演講即將結束時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飲料, 而才能平庸的選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飲料.實驗結果表明:才能出眾而犯過小錯誤的人更有吸引力, 才能出眾但未犯過錯誤的排名第二, 而才能平庸卻犯錯誤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所以,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完美的人並不一定招人喜歡, “斷臂的維納斯”則更富有魅力。 如果你是一個強者, 不要過於追求“錦上添花”, 適當地“示弱”, 適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會贏得更多的掌聲。

學點心理學:關於懲罰

1、不要對同一個錯誤, 進行重複懲罰!

很多時候, 人們為了避免再次出現某種錯誤, 會在錯誤出現之後, 給予犯錯的人一定的懲罰, 讓人知道再一次出現這種錯誤是要遭受懲罰的。 懲罰只是一種手段, 當這種這種措施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時, 我們應該換另外一種方式, 而不是再一次的進行懲罰。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 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使人感動, 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 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 不僅未捐錢, 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如, 當孩子犯錯時, 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 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 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討厭。 被“逼急”了, 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 媽媽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 應對孩子“犯一次錯, 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 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

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這樣, 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 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2、懲罰孩子時, 千萬別說“不要你了”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你再這樣, 媽媽就不要你了”、“你這樣做, 就不是媽媽的乖寶寶了”等等類似的話。 其實, 父母的這些話, 對孩子的心理會產生很大的傷害。

心理學家認為, 家長假裝遺棄孩子的做法, 大大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發展心理學認為, 兒童在很小的時候, 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他的養育者, 這種依戀關係會讓兒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 他們在探索外部世界時, 會有一種安全感做支持。 同時, 當他們遇到危險, 感覺到恐懼的時候, 父母的懷抱又會帶給他們撫慰和保護, 為他們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心理學大量研究表明,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因此,心理學家建議:懲罰孩子時千萬別說“不要你了”。

為他們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如果假裝遺棄孩子,那孩子會認為,最值得信賴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護自己的人沒有了,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傷害。

心理學大量研究表明,依戀關係遭到破壞的兒童,均會出現行為退縮、敏感、自卑、多疑、情緒不穩定、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等表現。因此,心理學家建議:懲罰孩子時千萬別說“不要你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