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又名薇草、白龍鬚、白馬薇。 載《神農本草經》。 系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versicolor Bge.的根及根莖。 春、秋二季採挖, 洗淨, 乾燥。
【炮製方法】1.白薇 《雷公炮炙論》:“去須了, 於槐砧上細銼。 ”《傷寒總病論》:“去苗。 ”《普濟方》:“去蘆, 用根。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洗淨, 潤透, 切段, 乾燥。
2.炒白薇 《聖濟總錄》:“炒。 ”現行, 取白薇段, 置鍋中, 用文火加熱, 炒至焦黃色或掛焦斑, 取出, 放涼。
3.蜜白薇 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 加入白薇段拌勻, 稍悶, 置鍋內, 用文火加熱, 炒至深黃色, 不粘手為度, 取出放涼。 白薇段每100 kg, 用煉蜜25 kg。
【飲片性狀】白薇為不規則的段, 表面棕黃色,
【炮製作用】白薇性味苦、鹹, 寒。 歸胃、肝腎經。 具有清熱涼血, 利尿通淋, 解毒療瘡功能。 用於溫邪傷營發熱, 陰虛發熱, 骨蒸勞熱, 產後血虛發熱, 熱淋, 血淋, 癰疽腫毒。 白薇生用性寒, 以涼血, 通淋, 解毒療瘡為主。 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 身熱經久不退, 熱淋, 血淋, 瘡瘍腫毒, 咽喉腫痛。 如治外感發熱的白薇散(《備急千金要方》);治上熱下寒, 婦人不孕的白薇丸(《備急千金要方》):熱入血室, 夜多譫語的章氏青蒿鱉甲湯(《重訂通俗傷寒論》);治血淋、熱淋的白薇散(《丹溪心法》);治金瘡疼痛的白薇散(《證治準繩》)。 炒白薇功同白薇,
【炮製研究】古代惟恐苦寒傷胃作泄, 南北朝首創米泔浸蒸(《雷公炮炙論》), 以緩和其性。 宋代有微妙, 治風驚恐怖(《聖濟總錄》)。 炒制, 緩其寒性。 明代有酒洗, 治月經不調, 久不成孕(《景嶽全書》)。 李時珍日:“後人惟以灑洗用。 ”酒性熱, 亦可緩其寒性。 蜜炙法起自近代, 用於陰虛內熱, 產後虛熱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