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石又名硝石、苦消、焰消、火消。 載《神農本草經》。 系硝酸鹽類硝石族礦物鉀硝石Nitro-kalite經加工精製成的結晶體或人工製品。 主含硝酸鉀(KNO3)。 採挖或刮取後, 置桶內, 加水浸泡調勻, 經多次過濾, 取濾液澄清, 置蒸發鍋內加熱蒸去水分, 取出冷卻, 即析出結晶。
【炮製方法】1.消石《太平聖惠方》:“細研如粉。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用時打碎。
2.制消石(1)妙制:《靈苑方》:“生研為細末……或將藥末先入鏡子內隔紙炒, 至紙焦為度, 再研令細。 ”《普濟本事方》:“一兩同硫黃細末入定(箔)內微火漫炒, 柳篦子不住手攪, 令陰陽氣相入, 不可火過, 恐傷藥力,
(2)蘿蔔制:取蘿蔔, 洗淨切片, 置鍋內加水煮透後, 加入消石共煮至全部溶化, 取出, 濾過, 濃縮後放置, 待析出結晶, 取出晶體, 晾乾。 消石每100 kg, 用蘿蔔30 kg。
【飲片性狀】消石為六棱長柱狀或顆粒狀。 白色或近無色, 半透明至透明, 玻璃光澤。 硬度近於指甲, 質脆, 易折斷。 氣無, 味較成、涼, 具刺舌感。 制消石為結品性粉末。 白色, 具玻璃樣光澤。
【炮製作用】消石性味苦、微成, 溫;小毒。 歸心、脾、肺經。 共有攻堅破積, 利水瀉下, 解毒消腫功能。 本品多生用, 用於中暑傷冷,
【炮製研究】消石始載《神農本草經》, 以其能消化諸石故名。 歷代炮製方法除燒、煆、炒、硫黃制、蘿蔔制外, 尚有藥制、甘草制。 據《雷公炮炙論》記載:“凡使, 先研如粉, 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 煆, 令通赤。 用雞腸菜、柏子仁和作一處, 分丸如小帝珠子許,
熱分析曲線特徵為:吸熱85℃(微)、120℃(中、小)、335℃(中)、665℃(小)、765℃(小);放熱705℃(中、小)、780℃(小)、865℃(小):20~70℃增重0.8%, 70~420℃失重2%, 425~900℃持續熔融分解, 失重25%。 按純KNO3:品格破壞點(吸熱)為125℃(中), 至325℃(大)吸熱後熔融分解, 熱分解點為550℃。 消石85℃吸熱, 為混入其他物質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