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術後腹壁感染性竇道

李某某, 女, 53歲, 2015年1月13日初診:患者因腹壁感染性竇道住院治療, 因療效不佳, 故來門診就診尋求中藥治療。 患者2009年因腎功能衰竭於301醫院行右腎移植, 2013年8月27日於301醫院行右腎輸尿管移行性細胞癌切除術。 現長期服用環孢素軟膠囊、嗎替麥考酚酯膠囊、甲潑尼龍片。 因腹部反復感染, 出現感染性竇道。 刻診:面色晦黃無澤, 腹壁竇道可見滲液, 納眠可, 二便調, 舌紫暗, 苔白膩, 脈弦。

處方:生黃芪100克, 銀花90克, 茯苓30克, 當歸30克, 懷牛膝30克, 車前子30克(包), 地丁30克, 皂刺15克, 天花粉15克;14劑水煎服。

按:劉清泉教授在診治此患者時口授處方雲:黃芪當歸五神湯,

加天花粉、皂角刺。 黃芪、當歸針對病人全身狀態, 患者面色萎黃無華, 瘡口久不癒合, 中醫外科認為屬氣虛血弱, 黃芪為最佳藥物, 《神農本草經》對於黃芪之記載也重點在治療久敗瘡。 五神湯針對局部感染竇道, 劉清泉教授常用此方治療組織間隙的炎症。 加入天花粉、皂角刺即合入了外科透膿散。 器官移植患者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 表現出正氣不足的中醫證候。 扶正類中藥是否有悖於免疫抑制治療有待研究, 但劉清泉教授經驗是, 準確辨證使用, 利大於弊。

二診(2015年1月27日):患者腹壁竇道逐漸癒合, 局部血運良好, 納眠可, 大便稀溏, 日3行, 小便調, 舌質暗, 苔薄膩略黃, 脈弦。

處方:生黃芪100克, 銀花90克, 茯苓30克,

當歸30克, 懷牛膝30克, 車前子30克(包), 地丁30克, 皂刺15克, 天花粉15克, 羌活6克, 防風10克;14劑水煎服。

按:患者服用14劑藥物, 瘡口血運較前改善, 竇道開始逐漸癒合。 二診守方加入羌活、防風二味散風之品, 此為劉教授臨床常用之法, 其認為風藥可以使氣血行散周身, 能使所補養之氣血周流而不鬱遏。 患者共服藥28劑, 三診來求治肺部結節之患時告知, 腹壁竇道已完全癒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