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瘍以疔毒為最緊要,
因其毒發於臟腑,
非僅在於經絡。
其脈多見沉緊。
緊者毒也,
緊在沉部,
其毒在內可知也。
至其重者,
發於鳩尾穴處,
名為半日疔,
言半日之間即有關於人性命也。
若系此種疔毒,
當於未發現之前,
其人或心中怔忡,
或鳩尾處隱隱作疼,
或其處若發炎熱,
似有漫腫形跡,
其脈象見沉緊者,
即宜預防鳩尾穴處生疔,
而投以大劑解毒清血之品。
其大便實者,
用大黃雜於解毒藥中下之,
其疔即可暗消於無形。
此等疔毒,
若待其發出始為療治,
恒有不及治者矣。
至若他處生疔,
原不必如此預防,
而用他藥治之不效者,
亦宜
重用大黃降下其毒。
憶愚少時,
見同裡患疔者二人,
一起於腦後,
二日死;一起於手三裡穴,
三日死。
彼時愚已為人疏方治病,
而聲名未孚于鄉里,
病家以為年少無閱歷,
不相延也。
後愚堂侄女于口角生疔,
疼痛異常,
心中忙亂。
投以清熱解毒藥不效,
脈象沉緊,
大便三日未行。
恍悟寒溫之證,
若脈象沉洪者,
可用藥下之,
以其熱在裡也。
今脈象沉緊,
夫緊為有毒(非若傷寒之緊脈為寒也),
緊而且沉,
其毒在裡可知。
律以寒溫脈之沉洪者可下其熱,
則疔毒脈之沉緊者當亦可下其毒也,
況其大便三日未行乎。
遂為疏方︰大黃、天花粉各一兩,
皂刺四錢,
穿山甲、乳香、沒藥(皆不去油)各三錢,
薄荷葉一錢,
全蜈蚣三大條。
煎服一劑,
大便通下,
疼減心安。
遂去大黃,
又服一劑,
全愈。
方用大黃通其大便,
不必其大便多日未行,
凡脈象沉緊,
其大便不滑瀉者,
皆可用。
若身體弱者,
大黃可以斟酌少用。
愚用此方救人多矣,
因用之屢建奇效,
遂名之為大黃掃毒湯。
友人朱缽文傳一治疔方,
大黃、甘草各一兩,
生牡蠣六錢,
栝蔞仁四十粒搗碎,
疔在上者川芎三錢作引,
在兩臂者桂枝尖三錢作引,
在下者懷牛膝三錢作引。
煎服立愈。
身壯實者,
大黃可斟酌多用。
此亦重用大黃,
是以奏效甚捷也(“答陳××疑《內經》十二經有名無質”一節中有刺疔法,
宜參觀)。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