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論喉證治法

愚弱冠時已為人疏方治病, 然因年少, 人多不相信。 值裡中有病喉者, 延醫治療, 煩愚作陪, 病者喉腫甚, 呼吸頗難, 醫者猶重用發表之劑, 而所用發表之藥又非辛涼解肌, 愚甚不以為然, 出言駁之。 醫者謂系纏喉風證, 非發透其汗不能消腫。 病家信其說, 誤服其藥, 竟至不救。 後至津門應試, 值《白喉忌表抉微》書新出, 閱之。 見其立論以潤燥滋陰清熱為主, 惟少加薄荷、連翹以散鬱熱, 正與從前醫者所用之藥相反。 因喜而試用其方, 屢奏功效。 後值邑中患喉證者頗多, 用《白喉忌表抉微》治法, 有效有不效。 觀喉中, 不必發白,

恒紅腫異常。 有言此系爛喉痧者, 又或言系截喉癰者, 大抵系一時之癘氣流行而互相傳染也。 其病初得脈多浮而微數, 或浮而有力, 久則兼有洪象, 此喉證兼瘟病也。

此時愚年近三旬, 臨證恒自有見解, 遇脈之初得浮數有力者, 重用玄參、花粉以清其熱, 牛蒡、連翹以利其喉, 再加薄荷葉二錢以透其表, 類能奏效。 其為日既深, 脈象洪而有力者, 又恒用白虎東加銀花、連翹、乳香、沒藥治癒。 為其有截喉癰之名, 間有加炙山甲, 以消其癰腫者。 其腫處甚劇, 呼吸有窒礙者, 恒先用鈹針刺出惡血, 俾腫消然後服藥, 針藥並施, 其奏功亦愈速。

然彼時雖治癒多人, 而爛喉痧、截喉癰之名究未見諸書也。 後讀《靈樞》癰疽篇謂“癰發於嗌中, 名曰猛疽,

猛疽不治, 化為膿, 膿不瀉, 塞咽, 半日死。 ”經既明言癰發嗌中, 此後世截喉癰之名所由來也。 至謂不瀉其膿則危在目前, 是針刺瀉膿原為正治之法, 即不待其化膿, 針刺以出其惡血亦可為正治之法矣。 又閱《傷寒論》,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 咽喉痛, 唾膿血, 五日可治, 七日不可治。 ”王孟英解曰︰“陽毒即後世之爛喉痧耳。 ”是爛喉痧衍之傷寒, 而相傳已久, 截喉癰即爛喉痧之重者也。 蓋白喉與爛喉痧證均有外感, 特白喉證內傷重而外感甚輕, 其外來之邪惟襲入三焦, 三焦色白, 是以喉現白色, 故方中宣散之品但少用薄荷、連翹已能逐邪外出。 至爛喉痧原即《傷寒論》之陽毒, 其中挾有瘟毒之氣, 初得之時, 原宜重用宣散之品, 然宜散以辛涼,
而斷不可散以溫熱, 且又宜重用涼藥以佐之。 此為喉證之大略也。 而愚臨證數十年, 知喉證中原有諸多變證, 今詳錄二則以備參觀。

愚在籍時, 有劉姓童子, 年逾十齡, 咽喉腫疼, 心中滿悶杜塞, 劇時呼吸頓停, 兩目上翻, 身軀後挺。 然其所以呼吸頓停者, 非咽喉杜塞, 實覺胸膈杜塞也。 診其脈微細而遲, 其胸膈常覺發涼, 有時其涼上沖, 即不能息而現目翻身挺之象。 即脈審證, 知系寒痰結胸無疑。 其咽喉腫疼者, 寒痰充溢于上焦, 迫其心肺之陽上浮也。 為擬方︰生赭石細末一兩, 乾薑、烏附子各三錢, 濃樸、陳皮各錢半。 煎服一劑, 胸次頓覺開通, 咽喉腫疼亦愈強半。 又服兩劑全愈。

奉天孫××, 年二十, 得喉證。 屢經醫治, 不外《白喉忌表抉微》諸方加減,

病日增重, 醫者諉謂不治。 後愚為診視, 其脈細弱而數, 粘涎甚多, 須臾滿口, 即得吐出。 知系脾腎兩虛, 腎虛則氣化不攝, 陰火上逆, 痰水上泛, 而脾土虛損又不能制之(若脾土不虛不但能制痰水上泛並能制陰火上逆), 故其咽喉腫疼, 粘涎若斯之多也。 投以六味地黃東加於術, 又少加蘇子。 連服十劑全愈。

【來源】鹽山·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