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養生防衰五要旨

中醫養生學說之所以長盛不衰, 行之有效, 是因為其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形成, 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統一, 強調整體性, 善於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保養精、氣、神

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 認為是生命之根本, 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 精, 泛指人體一切營養物質, 有先天與後天之分, 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 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 精主要由腎來管理, 常常有“腎精”之稱。 “人始生, 先成精”, 精不僅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 而且主宰人體的整個生長。 發育、生殖、衰老過程。

氣, 是維護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精微物質。 是推動人體臟腑組織機能活動的動力, 它既是物質的代稱, 也是功能的表現。 氣在人體有推陳出新、溫煦臟腑、防禦外邪、固攝精血、轉化營養等重要職能。 “人之有生, 全賴此氣”。 氣能周流不息, 如環無端, 人體則健康無病, 故古人說:“氣是溺年藥”。 現代實驗研究亦表明, “氣”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質基礎。 故氣不可耗, 不可滯, 滯耗則多病。 神, 是指人體的一系列精神意識, 思維活動, 為心(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大腦)所主。 心為人體的最高司令官, 神則居其首要地位, 心健則神氣充足, 神氣充足則身強, 神氣渙散則身弱, 故《靈樞·邪客》說:“心者, 五臟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心傷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因此, 清心寡欲以養神, 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益壽延年。 白居易詩雲:“憂極心勞血氣衰, 未到三十生白髮。 ”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實寫照。 經常保持精神愉快, 心胸寬廣, 是養神的首務。

精充、氣足、神全, 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 是衰老的原因。 精、氣、神雖各具其特性, 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存則僅存, 亡則俱亡。 張景嶽說:“善養生者, 必寶其精, 精盈氣盛, 氣盛則神全, 神全則身健, 身健則病少。 “明·陳繼儒在《養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 氣能生神, 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 保精以儲氣, 儲氣以養神, 此長生之要耳。 ”有醫家認為精、氣、神為“內三寶”, 耳、目、口為“外三寶”, 要養生保健長壽延年, 必須“常使內三寶不逐物而流, 外三寶不誘中而擾”。

所以要保養精、氣、神三寶, 關鍵在於修身養性, 清心寡欲, 則心不外馳、意不外想, 神不妄遊, 情不安動, 氣不外耗。 氣功中的靜養功法, 就是通過自我調節, 控制心身, 是保養人體精、氣、神一種較好的手段。 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 靜心寧神, 摒除雜念, 放鬆全身, 達到萬念皆空, 使大腦皮層處於一種保護性抑制狀態。 久久行之, 能收到保養精氣神的功效。 精足, 氣旺, 神全, 則精神煥發、行動矯健, 老年人能鶴髮童顏, 延年益壽, 青年人可長葆青春, 推遲衰老。 此見如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 均是調攝精氣神的好方法。

二、生活要有規律

據《黃帝內經》記載, 上古時候人的壽命是比較長的, “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後世則不然, “年半百而動作皆衰”,

其原因在於:“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修其天年, 度萬歲乃去”。 後世的人則“以酒為樂, 心妄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滿, 不時禦神, 務快其心, 逆于生樂, 起居無節, 放半百而衰也”。 也就是說, 生活有規律性, 人就會延年益壽;生活沒有規律性, 人就會早衰短壽。

首先是飲食要有規律, 宜定時定量, 不宜過饑過飽, 不宜偏食。 《靈樞·五味》雲:“穀不入, 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援食不足, 不能滿足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 氣血生化之源不足, 不能保障人體器官的能量供應, 久之可致早衰。 反之, “飲食自倍, 腸胃乃傷”。 飲食過量, 也是損害人體健康, 導致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

進食過多, 超過了消化器官的承受能力, 就會損傷脾胃, 不能正常地腐熟運化水穀精微, 消化吸收功能障礙。 現代臨床證實, 飲食過飽, 暴飲暴食, 不僅影響消化器官的功能, 還可使心腦等器官供血不足, 突發心腦血管病。 長期的不節制地飲食, 尤其是中年以後不注意這一點, 過剩的脂肪沉積形成肥胖症、脂肪肝。 血液流速減慢、血液粘稠度增高、心腦血管硬化, 可使人提前衰老。 所以有“飯吃七分飽, 不用醫生找”之說。

偏食也是致病之因, 衰老之由。 中醫特別強調“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五穀雜糧, 兼收並蓄, 才能攝取多種營養物質, 使人體的營養趨於平衡, 也就是“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如果偏嗜, 就會造成很多疾病。如《素問·五臟生成論》說:“多食減,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技;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靈樞·五味》也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事實證明,食鹽過多,大量的鈉離子進入血液,細胞中的水就脫離細胞使其稀釋,作為防護手段而增加血容量;隨著攝入大量的水,使血液體積——血容量持續增加,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心臟加大壓力驅動大量血液,血管壁則由於擴張逐漸失去柔性,從而增加了血流阻力,血壓升高。體內鹽分過多還能抑制碘活動,碘失去活力就會破壞胺質,降低激素分泌,使皮膚變黑,或出現褐斑或雀斑,或皮膚乾燥。所以每日進鹽量應控制在10克以下。高血壓病人若每日攝鹽量限制在0.5克以下,血壓會逐漸下降。飲食五味為人體所必需,且又不能多食,所以《素同·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怎樣才算合理的飲食呢?《老老恒言》說得好:“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瓜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讀肌髓。……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如果做到這一點,飲食就恰到好處了。

其次是少飲酒。酒為五穀之津液,米曲之華英,能避風寒、宣血脈、消邪氣、引藥勢。適量飲酒,可促進消化,補充人體熱能和營養,預防心血管病,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有催眠作用。若醉飲過度,盆傾鬥量,整日以酒為漿,則會毒氣攻心,穿腸腐脅,神錯志謬,目不識入。長期過量飲烈性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和肝硬變,暴飲烈性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酒當少飲為佳。《本草綱目》指出:“酒少飲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

就會造成很多疾病。如《素問·五臟生成論》說:“多食減,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技;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靈樞·五味》也說:“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鹹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悅心。”事實證明,食鹽過多,大量的鈉離子進入血液,細胞中的水就脫離細胞使其稀釋,作為防護手段而增加血容量;隨著攝入大量的水,使血液體積——血容量持續增加,從而加重心臟負擔,心臟加大壓力驅動大量血液,血管壁則由於擴張逐漸失去柔性,從而增加了血流阻力,血壓升高。體內鹽分過多還能抑制碘活動,碘失去活力就會破壞胺質,降低激素分泌,使皮膚變黑,或出現褐斑或雀斑,或皮膚乾燥。所以每日進鹽量應控制在10克以下。高血壓病人若每日攝鹽量限制在0.5克以下,血壓會逐漸下降。飲食五味為人體所必需,且又不能多食,所以《素同·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五味。”

怎樣才算合理的飲食呢?《老老恒言》說得好:“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但使瓜不空虛,則沖和之氣淪讀肌髓。……凡食總以少為有益,脾易磨運,乃化精液。否則極補之物,多食反至受傷,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如果做到這一點,飲食就恰到好處了。

其次是少飲酒。酒為五穀之津液,米曲之華英,能避風寒、宣血脈、消邪氣、引藥勢。適量飲酒,可促進消化,補充人體熱能和營養,預防心血管病,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還有催眠作用。若醉飲過度,盆傾鬥量,整日以酒為漿,則會毒氣攻心,穿腸腐脅,神錯志謬,目不識入。長期過量飲烈性酒,可引起慢性酒精中毒、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脂肪肝和肝硬變,暴飲烈性酒可誘發急性心肌梗塞而死亡。所以酒當少飲為佳。《本草綱目》指出:“酒少飲則和血行氣,痛飲則傷神耗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