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 免疫力比較低, 容易生病, 而寶寶生病前, 往往有些徵兆可以判斷, 以下總結了個寶寶生病前的徵兆, 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們準確判斷寶寶健康狀況。
1、手足心熱, 常有病痛。 正常嬰幼兒手心腳心溫和柔軟、不涼不熱, 若手心腳心發熱, 往往是要發病的徵兆, 這時要注意寶寶的精神狀況和及時調整寶寶的飲食穿著。
2、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 若寶寶口鼻乾燥發熱, 口唇鼻孔幹紅, 鼻中有黃涕, 表明寶寶肺、胃燥熱, 需要讓寶寶多飲水、避風寒, 以免寶寶發生高熱、咳嗽。
3、舌苔白又厚、腹中積食多。 正常時嬰幼兒舌苔薄白清透,
4、食欲不振。 如果寶寶飲食過量, 或者吃了生冷的、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都容易引起寶寶肚脹不舒服、飲食不暢, 導致食欲不振, 在睡眠中常常翻動不安、磨牙。
5、大便幹、呈羊屎狀。 正常嬰幼兒的大便為軟條狀, 每天定時排出。 若大便呈羊屎小球狀, 且乾燥難以排出, 或2~3日一次幹大便者, 多是腸內熱氣過重。 內熱過久, 寶寶不僅容易出現上火症狀, 而且容易感冒發燒。
6、臍的殘端:是斷臍時的創傷, 要保持創傷面的清潔, 否則成為細菌入侵體內的門戶,
9、寶寶胃腸道屏障機制差, 腸道內的細菌容易通過腸壁進入血液, 尤其牛奶餵養的寶寶(母乳餵養時, 母奶中有分泌性免疫球蛋A, 可增加腸道的免疫抗病功能)。 寶寶血腦屏障機制亦差, 得了敗血症後細菌容易進入腦部, 發展為腦膜炎、腦膿腫。
8、寶寶出生時血液中有來自母體的免疫球蛋白IgG, 使寶寶不容易得一些疾病(如麻疹)。 但另一種免疫球蛋白ZgM, 不能通過胎盤到胎兒, 而免疫球蛋白M是抵抗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的主要抗體, 因此寶寶容易患大腸肝菌的感染(如大腸桿菌腦膜炎、敗血症)。
7、寶寶患感染性疾病:體溫非但不高, 反而下降, 還有不吃、不哭或哭聲低下, 反應遲鈍, 體重不增,
10、寶寶抽搐時除了比較引人注目的全身性或身體某一部分(如面、某一肢體或幾個手指)的陣發性或強直性抽搐外, 更多見的是眼球震顫、雙眼凝視、反復眨眼、面肌顫動、前臂來回擺動等輕微的動作, 有的寶寶表現為反復的、短暫的呼吸暫停、面色青紫等。
11、睡眠姿態。 正常的嬰幼兒睡眠時比較安靜舒坦、呼吸均勻且沒有聲響, 有時小臉蛋上還會出現一些有趣的表情。 但寶寶入睡時若出現以下狀態, 則是不正常。
①剛入睡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 並伴有其它不適症狀, 比如有四方頭、出牙晚、囪門關閉太遲等, 這是患了佝僂病的徵兆。
②夜間睡覺前煩躁,
③睡眠時哭鬧不止, 時常搖頭、抓耳, 有時還發燒, 這可能是寶寶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是中耳炎。
④熟睡尤其是在仰睡時, 鼾聲較大、張嘴呼吸, 而且出現面容呆笨、鼻樑寬平, 則可能是因為扁桃體肥大影響呼吸所引起的。
⑤睡覺後不斷咀嚼、磨牙的話, 則可能是肚子裡有蛔蟲, 或是白天吃得太多, 消化不良所致。
⑥睡覺後用手搔屁股, 且肛門周圍有白線頭樣的小蟲在爬動, 則是蟯蟲病。
另外, 常言道, 要想小兒安, 常保三分饑和寒。 饑不是說要讓寶寶餓肚子, 寒也不是要讓寶寶受涼受凍, 而是指寶寶飲食穿著要適量, 不偏食、不過熱, 並根據季節變化作相應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