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生路上的燈光

大學時候的友情比從前更淡, 很多人更加自我, 更少關心別人, 心地沒有那麼純真, 這是很多來到大學的新生的感覺。 確實, 相比中學時代, 大學的人際關係更加複雜, 更難以捉摸。 冷漠也成了很多人對於大學的第一感覺。 其實, 大家都剛來到大學這個陌生的地方, 冷漠只是人們在陌生的環境中用來自我保護的面具。 慢慢熟悉校園和周圍環境後, 很多人就會放下冷漠的面具, 展現出他們熱情友好的一面。
我們要打破冷漠、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 往往最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被動。 心理學觀點認為,
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 我們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 支援自己, 接納自己, 喜歡自己。 對於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 我們也更願意接納對方, 願意同他們交往並維持友好關係。 換個角度來看, 如果我們更多一點主動、真誠地待人, 那麼我們就會多一些朋友。
我們經常發現, 同樣是一群不相識的人, 有的人一來就如魚得水一般, 而很長時間之後, 有的人仍形只影單。 可見, 在如何與他人建立友情中, 面臨困惑的人很多。 遇到人際關係困擾的同學往往認為, 只有那些家庭出身好、性格完美、美貌的人才配擁有完美的友情。 其實, 任何性格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朋友。 不必因為自己一時沒有朋友而著急。 在經營友情的過程中,
我們往往需要的是學會一些交往的技巧。
大學生心地比較單純, 帶有較多的理想化色彩, 處理朋友之間的矛盾和傷害更是缺乏經驗。 所以很多人對友情困惑、猶豫、失望。 讀大二的林林表示:“人們都說友情和親情是最堅固的。 可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我從前也很相信友情, 然而, 有個非常好的朋友為了和我競爭獎學金, 竟然在背地裡搗鬼, 把我的學分弄下來, 真是太讓我心寒了……”其實, 讓我們失望的只是一個人而已, 不是友情本身。 我們不妨把這些經歷看作對友情的一次核對總和對朋友的篩選。
對親密關係的渴望, 也會使我們對友情寄予了很多的期望。 其實, 友情和任何的感情一樣, 承載了過多不應當承擔的期望就會不堪重負。
英國的學者對友情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他們發現, 對友情很少失望的人要麼是因為他們的友情沒有經受過任何考驗, 要麼是因為他們對朋友的概念有著非常清楚的理解。
有的時候, 在友情中經歷失望反而是好事。 因為友情就像一面鏡子, 我們可以輕易地照見我們與別人的個性。 我們也在這樣的交往中不斷長大與成熟。
無論是過於自我, 還是沒有自我, 都不能使我們獲得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家愛利克•伯奈發現, 人與人之間有四種基本的人際交往模式(這些人際關係的模式都是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都已經形成的),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模式與人交往, 它們決定了我們的人際交往態度。
它們分別是:
第一種:我不好――你好, 我不行――你行(這種人自卑、恐慌, 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 維護自己的利益);第二種:我不好――你也不好, 我不行――你也不行(這種人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別人, 消極避世, 很少有積極的人際交往);第三種:我好――你不好, 我行――你不行(這種人驕傲自大, 自以為是, 總把人際交往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他人);第四種:我好――你也好, 我行――你也行(理性、理解、寬容、接納地待人待己)。 前三種交往模式都會阻礙人際交往, 並且不利於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 只有第四種“我好――你也好, 我行――你也行”才是成熟的、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 具有這種心態的人能充分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愛自己也愛他人。 他們能客觀地悅納自己和他人,
正視現實, 並努力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事物, 善於發現自己、別人和外部世界的光明面, 從而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的、樂觀的、進取的、和諧的精神狀態。  
友情是我們人生路上的燈光。 它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不斷去探索和豐富。 願我們每個人都從友情中有所學習, 有所收穫!

(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線上獨家使用,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