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
出處
《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用量
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30g, 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龜板(搗碎)、生杭芍、玄參、天冬各15g, 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6g, 甘草4.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鎮肝熄風, 滋陰潛陽。
主治
類中風。 頭目眩暈, 目脹耳鳴, 腦部熱痛, 面色如醉, 心中煩熱, 或時常噫氣, 或肢體漸覺不利, 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僕, 昏不知人, 移時始醒, 或醒後不能複元, 脈弦長有力。
方義
本方所治之類中風, 張氏稱之為內中風。
配伍特點
全方重用潛鎮諸藥, 配伍滋陰、疏肝之品, 共成標本兼治, 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運用
1、本方為治療類中風的常用方劑。 無論中風前後, 如辨證為陰虧陽亢, 肝風內動者, 均可應用。 以頭目眩暈, 腦部脹痛, 面色如醉, 心中煩熱, 脈弦長有力為證治要點。
2、若心中熱甚者, 加生石膏以清熱;痰多者,
3、高血壓病、血管性頭痛等, 屬肝腎陰虧, 肝陽上亢者, 均可加減應用。
加減化裁
心中煩熱甚者, 加石膏、梔子以清熱除煩;痰多者, 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尺脈重按虛者, 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後遺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複元者, 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
禁忌
若屬氣虛血瘀之風, 則不宜使用本方。
文獻摘要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7:“治內中風證(亦名類中風, 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 其脈弦長有力(即西醫所謂血壓過高), 或上盛下虛, 頭目時常眩暈, 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 或目脹耳鳴, 或心中煩熱, 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 或口眼漸形矚斜, 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大家是不是對鎮肝熄風湯的相關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了呢, 鎮肝熄風湯的功效與作用雖然有很多, 但是方劑我們一定要找專業人士確定好了是可用的哦, 不然會出現很嚴重的後果。 希望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