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一:沒有耳痛、耳道溢膿就不是中耳炎
目前臨床上已將中耳炎分成急性、慢性細菌性(化膿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膽脂瘤型中耳炎幾大類, 化膿性中耳炎耳道溢膿是其主要症狀, 急性期有耳痛是符合我們傳統的中耳炎概念的。
但分泌性中耳炎則無耳道流膿症狀, 也較少出現耳痛, 可僅有耳悶、聽力下降症狀, 主要是由咽鼓管阻塞中耳鼓室出現負壓造成滲出而引起的, 由於滲出液是非細菌性的一般不出現耳痛和化膿, 所以本病易被漏診、誤診。
誤區二:耳道“出水”流膿就是中耳炎
現在知道其他耳科疾病也會有“出水”流膿的症狀, 如外耳道炎有時就表現耳道“出水”, 伴有細菌感染時會有流膿的症狀, 與中耳炎的主要區別就是前者鼓膜完整無穿孔的表現。
外耳道炎原因很多, 如反復挖耳、糖尿病真菌感染、耳道狹窄進水等, 尤以挖耳比較多見。 外耳道毛囊炎形成癤腫破潰也可引起耳道流膿, 耳道檢查及追問既往病史多能鑒別。
誤區三:耳道流膿時, 不宜手術
以前由於受醫療技術水準的限制, 大多數慢性中耳炎和膽脂瘤型中耳炎患者採取藥物保守治療, 若手術需在停止流膿3月到半年以上, 但往往由於中耳乳突炎性病灶沒有徹底根除很容易復發流膿鼓膜再次穿孔。
目前由於耳科顯微技術的發展,
誤區四:中耳炎手術容易造成面癱, 能不做儘量不做
由於耳科醫生的操作水準有差異, 間或有手術後面癱的報導, 且面癱影響面容易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
由於面神經就走行在中耳鼓室和乳突腔, 手術中從面神經表面剝離病灶難免會刺激神經引起水腫, 只要及時處理一般不會發生面癱。 耳顯微外科技術越領先的地方面癱發生的幾率也是越低的, 一般這種機構的發生率在幾百分之一到幾千分之一, 最後不能恢復的就更少了。
誤區五:中耳炎手術可以完全恢復聽力並消除耳鳴
由於中耳炎病程多較漫長, 長期炎性或膽脂瘤病灶的刺激和破壞可以影響內耳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害, 並出現耳鳴, 中耳炎鼓室成形手術雖可完全清除病灶達到停止流膿的效果, 甚至可以聽骨重建, 但也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復因聽骨損害鼓膜穿孔引起的聽力下降, 對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害的部分卻不能提高, 也不會直接減輕耳鳴症狀。
誤區六:治療中耳炎, 只要吃吃抗生素就可以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是要治療其誘因, 如鼻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 可用滴鼻劑中成藥抗生素等藥物, 有鼻息肉、鼻腔鼻咽腫瘤、鼻咽重度增殖體肥大等要進行手術。
急性中耳炎除用抗生素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