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泄瀉的病因不外乎, 感受外邪、內傷乳食、脾胃氣虛、脾腎陽虛。 冬日天氣寒冷, 小兒脾常不足, 運化力弱, 加之小兒飲食不知自節, 若調護失宜, 乳哺不當, 或過食生瓜果及不潔食物, 則損傷脾胃, 脾虛則運化失職, 胃傷則不能消磨水穀, 宿食內停, 清濁不分, 並走大腸, 遂成瀉泄。 或見大便稀溏, 食後作瀉, 色淡不臭, 時輕時重,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肌肉消瘦, 舌淡苔白, 且易反復發作的脾虛瀉。
五積散能治寒積、食積、氣積、血積、痰積。 重用桂、麻解表散寒, 甘、芍和裡止痛, 蒼、朴平胃, 陳、夏行痰, 芎、歸養血, 茯苓利水, 薑、芷祛寒濕,
用以敷臍者, 即《理瀹駢文》吳師機“發明內外治殊途同歸之理”, 書中提出“外治之理, 即內治之理。 外治之藥, 亦即內治之藥, 所異者法耳。 醫理藥性無二, 而法則神奇變幻。 ”臍, 即神闕穴, 又名氣舍、命蒂、前命門等, 為任脈上的一個重要腧穴。 任、督、沖、帶4條奇經脈氣相通, 縱橫貫穿于十二正經之間, 調節正經氣血, 藥物通過臍的滲透、吸收而而起到調節全身臟腑氣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