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毛細支氣管炎常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2~3日後, 出現持續性乾咳和發熱、喘憋為其特點, 病情以喘憋發生後的2~3日較嚴重, 重症患兒明顯表現出鼻煸和“三凹征”(即吸氣時出現鎖骨上窩, 胸骨上窩及上腹部凹陷), 臉色蒼白, 口周發青, 或出現紫紺, 患兒常煩躁不安, 呻吟不止;病情更重的患兒可合併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大部分病例治療後均可緩解, 極少發生死亡。
毛細支氣管炎一般預後較好, 但如不經適當治療可引起肺炎、支氣管炎、慢性鼻咽炎、喉炎及副鼻竇炎等, 因此應積極治療, 尤其是喘憋嚴重時,
風寒閉肺型
症狀:發病前一般往往有噴嚏、流涕、咳嗽等症狀2~3日內出現咳嗽氣促, 喉中痰鳴, 痰白清晰, 無汗, 面色淡白, 色淡苔白, 脈浮緊。
治療原則:溫肺開閉, 化痰止咳。
方藥:射干麻黃東加減。 射干、麻黃、紫苑、款冬花、細辛、法半夏、五味子, 呼吸急促加葶藶子、蘇子, 痰白而多加膽南星、浙貝。
風熱閉肺型
症狀:喘促氣粗, 喉中痰鳴, 咯痰黃稠, 發熱口渴, 面紅, 煩躁不安, 大便幹結, 小便少, 色紅, 苔黃而幹, 脈滑數。
治療原則:辛涼解表, 化痰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東加減。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咽紅疼痛加板藍根、蒲公英, 痰黏色黃加天竺黃, 發熱、畏寒用荊芥、防風。
外寒內熱型
症狀:咳喘氣急,
治療原則:宣肺降氣, 清熱化痰。
方藥:定喘東加減。 白果、麻黃、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蘇子、杏仁、黃芩、甘草;胸悶較甚加厚樸、枳殼, 痰黃稠難咯出加瓜蔞、膽南星、前胡。
上盛下虛型
症狀:久喘不止之痰涎壅盛, 喘咳短氣, 痰質稀白量多, 胸膈滿悶或倦怠乏力, 或夜尿增多, 舌苔白膩或百滑。
治療原則:降氣平喘, 祛痰止咳。
方藥:蘇子降氣東加減。 蘇子、法半夏、當歸、前胡、肉桂、厚樸、生薑、甘草;痰涎壅盛, 喘咳氣逆難臥者可酌加沉香、代赭石、萊菔子、白芥子, 兼表證者加麻黃、杏仁, 氣虛加人參。
如患兒精神尚可, 無高熱不退, 無缺氧表現, 只需對症口服中藥加順爾甯、舒喘靈之類的藥物, 一般3~5天方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