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術後患者, 中醫常認為大病之後, 氣血虧虛, 多以補為主;但經此手術, 脾多失運易致濕濁內生, 胃失和降而清濁混淆。 且飲食物“辛苦甘酸鹹”五味的偏嗜, 藥物寒熱溫涼的偏盛, 都會影響脾胃的生理功能。 故曾定倫認為此時多以“寒熱錯雜”為主要病機。 現舉典型案例說明。
吳某, 男, 54歲。
2012年2月, 患者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畢II術), 術後行化療6個療程。 來診時感胃脘痞脹, 打嗝氣逆, 納呆困倦, 乏力氣短, 怕風汗多, 動輒汗出, 口幹。 查:舌淡紅, 苔膩, 脈細濡。
治則:辛開苦降, 和胃健脾, 固表實衛。
方藥:半夏瀉心東加減。
組方:法半夏12克,
6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9月4日二診:服藥後脘脹減輕, 打嗝氣逆症狀消失, 氣短乏力, 汗出怕風症狀緩解;但活動後頭汗較多, 右手指尖麻木;舌淡紅胖, 苔薄, 脈細弱。
治則:調和營衛, 舒筋通絡。
方藥:桂枝湯合黃芪桂枝五物東加減。
組方:桂枝12克, 白芍12克, 乾薑10克, 大棗12克, 黃芪30克, 茯苓15克, 白術20克, 木瓜30克, 雞血藤30克, 當歸6克, 五味子12克, 防風6克, 桑寄生30克, 細辛5克, 川芎6克, 牛膝30克, 烏梅12克, 浮小麥30克。
6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9月14日三診:汗出怕風、活動後頭汗多症狀消失, 進食後脘脹, 無打嗝反酸, 右手指尖麻木好轉,
治則:健脾益氣, 補益肝腎。
方藥:香砂六君加六味地黃東加減。
組方:黃芪60克, 茯苓12克, 白術20克, 黨參30克, 山藥30克, 山茱萸20克, 枸杞子25克, 女貞子20克, 熟地黃30克, 淫羊藿30克, 神曲15克, 雞內金20克, 枳殼19克, 砂仁6克(後下)。
6劑, 水煎服, 每日1劑。
按:本案患者胃癌術後, 行胃大部切除;且首診時納呆困倦, 乏力氣短, 怕風汗多, 動輒汗出, 氣血虧虛症狀明顯, 按常法當補益氣血為主。
但曾定倫認為:患者雖有上述症狀, 但還有胃脘痞脹, 打嗝氣逆, 是脾胃失於健運, 氣機升降失常之征;舌淡紅, 苔膩, 脈細濡為濕熱困阻中焦之表現。 “六腑以通為補, 以降為和”胃癌手術後脾胃失於健運, 寒熱濕濁內困中焦, 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為本案之主要病機,
“半夏瀉心湯”為仲景治療少陽誤下成痞所立, “但滿不痛為痞”, 傷寒表邪未經表散而誤下, 誤下傷中氣, 加之邪氣由表入裡而乘之, 則脾不能升清, 胃失於降濁, 中焦痞塞不通而成痞滿。 張秉成論該方:“所謂彼堅之處, 必有伏陽, 故以芩、連之苦以降之, 寒以清之, 且二味之性皆燥, 凡濕熱為病者, 皆可用之。 但濕濁黏膩之氣, 與外來之邪, 既相混合, 又非苦降直泄之藥所能去, 故必以乾薑之大辛大熱以開散之。 一升一降, 一苦一辛。 而以半夏通陰陽行濕濁, 散邪和胃, 得建治痞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