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腥草味辛, 性寒涼, 能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除濕、健胃消食。 《本草綱目》謂:散熱毒癰腫, 瘡痔脫肛《嶺南采藥錄》:葉:敷惡毒大瘡, 能消毒;煎服能去濕熱, 治痢疾。 臨床上魚腥草主要應用於三個方面:一是用於肺熱咳嗽、痰黃而稠, 可與黃芩、貝母、知母等藥同用。 二是用於熱毒瘡瘍, 常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煎服, 也可研磨外敷。 三是用於小便澀痛, 能有效擴張腎血管, 起到利尿的作用。
藥理研究表明, 魚腥草主含揮發油、癸醯乙醛魚腥草素等多種成分, 對各種致病桿菌、球菌、流感病毒、鉤端螺旋體等有抑制抗菌作用,
魚腥草也可作為蔬菜食用, 生食最佳, 其香氣獨特, 口感別具, 風味適口可人。 涼拌佐餐使人大開胃口, 增進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也有炒食、煎湯、煮粥、燉肉的不同食療方法。 在日本, 魚腥草也受青睞, 除採用傳統漢方、藥膳食療外, 還以功能性保健食品(茶、飲料等食品添加)等方式應用。 但魚腥草也並非人人適用, 脾胃虛寒者、易患風寒感冒者最好不要服用。 先介紹幾則驗方。
肺膿瘍:魚腥草30克, 桔梗15克, 水煎服或研末沖服。
痢疾:魚腥草20克, 山楂炭6克, 水煎加蜂蜜服。
流行性腮腺炎:新鮮魚腥草適量, 搗爛外敷患處, 以膠布包紮固定, 每日2次。
習慣性便秘:魚腥草5~10克, 用白開水浸泡10~12分鐘後代茶飲。 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10天為1個療程。
急性黃疸性肝炎:魚腥草180克, 白糖3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5~10劑。
睾丸炎: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各30克, 放入罐中, 加清水適量, 浸泡5~10分鐘後, 水煎取汁, 放入浴盆中, 待溫度適宜時坐浴。 每日2次, 每次20分鐘, 每日1劑。
感冒發燒:細葉香茶菜20克, 魚腥草16克, 水煎服, 或將上藥共研細末, 煎煮濾液濃縮, 並與細末混合壓片, 每片0.3克, 每日3次, 每次3~4片, 小兒酌減。
濕疹:鮮魚腥草、松樹內層皮各半切碎共搗爛, 紗布包緊, 將藥包加熱後揉擦患處, 藥包愈熱, 效果愈顯, 但不可燙傷皮膚。 每日2次。
牛皮癬:鮮魚腥草、土大黃、土槿皮各等份, 切碎共搗爛, 紗布包緊, 以藥包揉擦患處, 擦至發熱為度, 每日數次或十餘次。
鼻竇炎:鮮魚腥草、野菊花、辛夷花各等份, 搗爛為糊, 將藥糊布包絞汁, 用吸管取藥汁滴入鼻腔。 每次2~3滴, 每日2~3次。
中耳炎:魚腥草、鵝不食草各半, 搗爛為糊取汁, 加明礬少許, 用吸管取藥汁滴耳, 每次1~2滴, 每日2次。
瘡癰癤腫:魚腥草、野菊花各等量, 共搗爛為糊, 外敷患處, 每日換藥2~3次, 連續3~5天即可。
外☆禁☆陰瘙癢:魚腥草100克, 硫磺50克, 雄黃40克, 杏仁、百部各30克, 共加水煮沸, 患者趁熱蹲下, 將藥液對著陰部薰蒸, 然後用藥液溫洗外☆禁☆陰, 每日2次, 每次半小時許, 連續2周, 癢止後繼續使用1周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