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淺析“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傷寒論》第180條:“陽明之為病, 胃家實是也。 ”是仲景對陽明病病理機制的高度概括, 後世醫家將其稱之為陽明病的提綱。 對於此條的理解, 歷代注家各有其理, 然多從實證、熱證解。 筆者覺得似欠全面, 做為提綱證必然是對陽明病的高度概括, 那麼“胃家實”就應包括陽明病經證、陽明病腑證、陽明病寒證、陽明病虛證。

《靈樞·本輸》雲:“大腸、小腸皆屬於胃。 ”故“胃家”泛指胃腸而言。 “實”包括“邪氣盛實”、“因虛致實”兩個方面, 並不僅僅指“邪氣盛實”。 誠如章虛穀《傷寒論本旨·陽明篇》所雲:“實者, 受邪之謂。 ”這裡“實”字指“胃家”受邪所致的病變。

由於陽明多氣多血, 喜潤惡燥, 以降為順, 且陽氣昌盛, 一旦感邪, 病證百出。

陽明病經證

陽明病經證以熱證為主。 無形之邪熱亢盛於裡, 胃腸燥熱, 然大腸內無燥屎阻結, 只是裡熱內蒸, 燥熱之邪彌漫周身, 充斥內外, 故主要表現為身熱, 汗自出, 不惡寒反惡熱。 方選白虎湯類, 以辛寒清熱。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 擅長清熱;知母苦寒而潤, 長於瀉火滋陰;炙甘草、粳米, 益氣和中, 氣盛則津自生, 尚可制約石膏、知母大寒傷胃之弊, 諸藥共奏清陽明無形之邪熱而固護脾胃之功。

陽明病腑證

陽明病腑證以實證為主。 無形之邪熱亢盛於內, 與腸中糟粕相搏結而成燥屎, 阻於胃腸, 致腑氣失於通降, 胃腸失司, 故主要表現為無大便, 潮熱,

譫語, 手足濈然熱汗出, 脈沉實有力。 方選承氣湯類, 以通腑泄熱。 方中大黃苦寒, 攻積導滯, 蕩滌腸胃, 泄熱去實;芒硝辛苦鹹寒, 潤燥軟堅, 泄熱通便。 二者配伍應用, 清胃熱, 潤胃燥, 泄熱導滯, 正合《內經》“熱淫於內, 治以鹹寒, 佐以苦堅”的治療原則。 然後根據燥實程度的輕重, 隨證靈活加減應用承氣類。 諸藥合用, 以達泄熱通便導滯之效。

陽明病寒證

陽明病寒證以胃虛寒證伴脾陽不足多見。 外邪傷于陽明, 成中寒者, 乃裡有寒兼脾陽不足, 影響胃腸功能及三焦氣化功能的正常運行, 故主要表現為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冷汗出, 大便初溏後硬。 胃中本已寒, 遷延失治, 寒邪更甚, 複感寒邪, 凝滯不通, 大腸傳導失司, 致大便因寒而凝結,

即因虛致實。 方選吳茱萸湯, 溫中和胃, 降逆止嘔。 方中吳茱萸辛苦性溫, 溫胃暖肝, 理氣降逆止嘔;生薑辛溫, 溫胃散寒止嘔;人參、大棗補虛溫中。 諸藥相伍, 具有溫中補虛, 理氣散寒之功。

陽明病虛證

陽明病虛證以陰虛證伴陽明鬱熱多見。 陽明熱盛期, 裡熱迫津外泄, 汗出過多, 加之素體陰虛, 致使汗出無源, 熱欲外越而無汗出, 邪熱郁閉於肌膚, 同時肌膚失于津液的滋潤濡養, 推陳出新功能減退, 主要表現為無汗, “其身如蟲行皮中”。 陰虛無汗致邪熱郁閉于內, 陰虛為本, 邪實為標, 即因虛致實。 法當益氣生津, 以資汗源, 兼清陽明之鬱熱。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