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無毒無害無副作用, 是每個真正想要養生都會採用的方法。 在中醫的養生進程中, 我們通常會分三個階段來進行調理事宜。 從自然出發, 讓身體更好地與養生方法結合, 就是我們的方向。 今天我們來說說中醫的養生三部曲, 很詳盡的介紹哦。
中醫養生歷來受人歡迎, 養生是指根據生命發展的規律, 採取保養身體, 減少疾病, 增進健康, 延年益壽等措施而進行的一種健身益壽活動。
一部曲:順應自然
人生於天地之間, 依賴于自然而生存, 也就必須受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制約, 即人與天地相參,
人不僅有自然屬性, 更重要的還有社會屬性。 人不能脫離社會而生存。 人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 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因此, 中醫學認為“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長久”。 社會環境一方面供給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生活資料, 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 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約著人的心理活動。
二部曲:形神共養
形神合一是中醫學的生命觀。 形體是人體生命的基礎, 神依附於形而存在, 有了形體, 才有生命, 有了生命方能產生精神活動和具有生理功能。 形神共養是指不僅要注意形體的保養, 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攝生, 使形體強健, 精神充沛, 身體和精神得到協調發展, 才能保持生命的健康長壽。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方法很多,
中醫養生學主張動以養形, 以形勞而不倦為度, 用勞動、舞蹈、散步、導引、按摩等, 以運動形體, 調和氣血, 疏通經絡, 通利九竅, 防病健身。 靜以養神, 動以養形, 動靜結合, 剛柔相濟, 以動靜適宜為度。 形神共養, 動靜互涵, 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有益於強身防病。 形神共養, 神為首務, 神明則形安。 神為生命的主宰, 宜於清靜內守, 而不宜躁動妄耗。 故中醫養生觀以神為第一要義, 守神以全形。 通過清靜養神、四氣調神、積精養神、修性怡神、氣功練神等, 以保持神氣的清靜, 增強心身健康, 達到調神和強身的統一。
三部曲:調補脾腎
保精護腎是指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來調養腎精, 使精氣充足, 體健神旺, 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精是構成人體和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 精、氣、神是人身“三寶”, 為健康長壽的根本。 精稟于先天, 養于水谷而藏於五臟。 五臟安和, 精自得養。 五臟之中, 腎為先天, 主藏精, 故保精重在保養腎精。 中醫養生學強調節欲以保精, 使精盈充盛, 有利於心身健康。 若縱情泄欲, 則精液枯竭, 真氣耗散而未老先衰。 節欲並非絕欲, 乃房事有節之謂。 保養腎精之法甚多, 除節欲保精外, 尚有運動保健、導引補腎、按摩益腎、食療補腎和藥物調養等。
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故脾胃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
因此, 中醫養生學十分重視調養脾胃, 通過飲食調節、藥物調節、精神調節、針灸按摩、氣功調節、起居勞逸等調攝, 以達到健運脾胃, 調養後天, 延年益壽的目的。 先天之本在腎, 後天之本在脾, 先天生後天, 後天養先天, 二者相互促進, 相得益彰。 調補脾腎是培補正氣之大旨, 也是全身形而防早衰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