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祛風清熱消痹治風濕熱

風濕熱初期是感受風熱病邪, 溫毒上受, 屬中醫溫病範疇;遊走性身痛、關節痛屬“行痹”;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濕熱痹”;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濕痹”或“瘀血痹”;心臟炎則屬“心痹”。 總以肺、脾、腎、虛損為本, 關節疼痛等症狀為標。

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風濕熱總的治療大法仍以清法為主線, 以祛風清熱消痹為主要治療原則, 再根據其病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病因病機分別論治。

風濕熱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 主要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皮膚和皮下組織。 臨床表現以心肌炎和關節炎為主,

可伴有發熱、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結, 舞蹈病等。 急性發作時通常以關節炎較為明顯, 急性發作後, 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遺留輕重不等的心臟損害, 導致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在過於勞累、精神緊張或感冒合併感染後可導致心衰甚至死亡。 風濕熱, 屬於中醫的“痹症”、“風濕熱痹證”範疇。

病因病機

《內經》雲:“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風濕熱的發病與正氣不足, 感受風寒濕熱之邪等因素有關。 主要由於先天稟賦不足, 肝腎虧虛, 營血虛於裡, 肺衛虛於外, 腠理失固, 致風、寒、濕、熱、燥邪乘虛而入;或恣食辛辣厚味, 濕蘊生熱, 或居處潮濕, 或勞傷心脾, 運化失職, 複感外邪, 首先上犯肌表, 漸至入裡。

若濕浸肌膚,

風濕熱合邪、痹阻經絡, 氣血運行失暢, 留滯筋骨關節, 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 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炎, 局部呈現紅、腫、熱、痛的炎症。 久病入絡, 累及心臟, 發為心痹。

本病初期是感受風熱病邪, 溫毒上受, 屬中醫“溫病”範疇;遊走性身痛, 關節痛屬“行痹”;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濕熱痹”;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濕痹”或“瘀血痹”;心臟炎則屬“心痹”。 總以肺脾腎虛損為本, 關節疼痛等為標。

風濕熱的證型與治療

風濕熱的證型一般分為濕熱痹、寒濕熱痹、風熱痹、痰瘀熱痹、血虛熱痹等證型。 根據發病情況, 還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以風濕熱痹為主, 以心臟炎和關節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 多見發熱, 咽喉腫痛,

口幹口渴等風熱上攻症狀;繼而出現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 局部呈現紅、腫、熱、痛及伴見全身發熱或濕熱偏盛者, 關節紅腫疼痛, 灼熱感明顯, 發熱亦甚, 皮膚可見紅斑, 舌質紅, 舌苔黃幹, 脈滑數。

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 風濕熱總的治療大法仍以清法為主線, 以祛風清熱消痹為主要治療原則, 再根據其病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病因病機分別論治。 或兼以疏風, 或兼以解毒, 或兼以化濕, 或兼以散寒, 或兼以涼血, 或兼以化痰行瘀, 或兼以滋陰, 或兼以養血, 或多法合而施之。

風濕熱屬於中醫痹症範疇。 本案患者年齡不大, 久病體虛, 易患感冒, 風濕熱痹俱在。 治療宜調和營衛, 清熱利濕, 祛風通絡。 初期以治標為主, 柴胡桂枝湯合白虎東加減,

連服15劑, 熱退, 關節疼痛消失;繼續加減治療, 血沉逐漸下降, 恢復正常。 後以扶正固本, 益氣養陰, 健脾補腎, 溫經通絡, 配製膠囊, 以資鞏固。

方中柴胡桂枝湯, 是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楊各取其半, 組合成方, 既具備小柴胡湯和解表裡, 疏泄肝膽之效, 又具備桂枝湯調和營衛, 健運脾胃之功, 治內傷、外感之發熱, 功效見長;併合白虎湯, 清熱生津, 清氣分熱盛證;患者壯熱不惡寒, 出汗多惡熱, 喜冷飲, 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清熱解毒;加丹皮、赤芍、丹參、當歸、秦艽養血涼血活血、祛風除濕;防己利水化濕, 祛風止疼;忍冬藤清熱解毒, 祛風通絡;生薑、大棗、甘草調和營衛, 調和諸藥。

諸藥配伍切合病機, 共湊清熱解毒、祛風利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於急性期短時間內控制了病情, 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恢復期餘邪未盡, 身體虛弱, 再扶正固本, 標本兼治, 健脾補腎, 益氣養陰, 溫經通絡, 配製膠囊, 以質鞏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