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因高血壓而致鼻衄者, 臨床頗為常見;但人至老年, 多病纏身, 症狀繁雜, 治療時往往顧此失彼, 頗難措手。 蘇子降壓止血湯, 不僅止衄, 降壓亦頗有效。
方藥組成:蘇子10克, 降香15克, 茜草10克, 血餘炭(打)30克, 白茅根30克, 仙鶴草30克, 杜仲(炒)30克, 山茱萸30克。
加減: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煩躁易怒者, 酌加龍膽草、丹皮、夏枯草;若火氣上逆, 兼見咽喉不利者, 可加麥冬、半夏, 取麥門冬湯之方義;若肝腎陰虛較甚, 目澀耳鳴, 腰酸膝軟, 舌紅少苔, 脈弦細數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烏、生地、麥冬、玄參;若見目赤便秘, 可選加大黃、芒硝;若見陰損及陽,
方解:人之一生, 難免生長壯老已, 此乃自然之規律, 非人力所能與, 《素問·上古天真論》述之綦祥, 言人之生理過程也。 言病理過程則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年四十, 而陰氣自半也, 起居衰矣。 年五十, 體重, 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 陰痿, 氣大衰, 九竅不利, 下虛上實, 涕泣俱出矣。 ”其“陰氣自半”、“氣大衰”、“下虛上實”揭示出老年人的病理特點:下焦肝腎虛損而氣逆於上以致上實。 《難經》曰:“氣為之根本。 ”又曰:“呼出心與肺, 吸入肝與腎。 ”說明心肺之吐故與肝腎之納新互相為用。 腎乃封蟄之本, 納氣之源, 正如《類證治裁》所說:“腎為氣之根。
病機乃《內經》所論:“是以頭痛巔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少陰巨陽。 ”乃少陰不足, 太陽氣逆, 故取乎足少陰腎經而平逆太陽上沖之氣。 治則亦取諸《內經》:“上實下虛, 切而從之。 ”以補虛納實, 兼逐有餘之邪氣。 治法則仿《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論》。 一是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即是火, 氣降則火降, 故有蘇子、降香之下氣也;二是宜行血不宜止血, 行血則血循經絡, 不止自止, 故有茜草之涼血行血,
至於仙鶴草之強壯止血、白茅根之清熱止血, 乃對症療法。 辨證論治與對症療法相輔相成, 於辨證的基礎上, 複加幾味對症藥物, 其效往往“更捷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