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出自《醫學心悟》, 是清代程鐘齡積30年治咳經驗之總結。 書中述可治諸般咳嗽, 藥物組成: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 各兩斤, 甘草(炒)12兩,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 共為末。 每服3錢, 開水調下, 食後臨臥服, 初感風寒, 生薑湯調下。 程氏在論述此方時寫道:“蓋肺體屬金, 畏火者也, 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 過寒亦咳。 且肺為嬌髒, 攻擊之劑既不任受, 而外主皮毛, 最易受邪, 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 ……本方溫潤和平, 不寒不熱, 既無攻擊過當之虞, 大有啟門驅賊之勢。 是以客邪易散, 肺氣安寧。 ”筆者在臨床上多採用湯劑加減運用,
例一:周某, 男, 18歲, 3月20日初診。 自述感冒後出現咳嗽, 服用抗生素, 止咳藥效果欠佳。 現症見咽癢乾咳少痰, 咽喉疼痛, 無汗惡寒,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浮數。 證屬風寒襲肺, 治宜疏風散寒, 宣肺止咳。 方選止嗽散加減, 藥用桔梗18克, 紫菀15克, 荊芥15克, 防風15克, 百部12克, 陳皮9克, 杏仁9克, 板藍根15克, 牛蒡子15克, 升麻15克, 紅花3克, 連翹15克, 炙麻黃3克, 玄參9克, 生甘草9克, 生薑15克, 蔥白3段。 每日一劑, 分3次服用, 連服3劑後微汗出, 無咽痛, 咳止。
例二:張某, 女, 31歲, 4月20日初診。 自述感冒後出現咳嗽, 伴咽痛、發熱, 西醫診斷為:急性扁桃體炎, 急性支氣管炎。 給予靜脈應用抗生素一周後, 咽痛發熱消失,
例一患者外感風寒表邪偏重, 且有化熱之象, 方用止嗽散合三拗湯疏風散寒, 宣肺止咳, 重在解表祛風, 佐以清熱利咽藥物, 獲以良效;例二患者素體偏虛, 病久耗氣傷陰, 更使風邪留戀難去, 肺失宣肅, 咳嗽較重, 方用止嗽散合麥門冬湯治療,
止嗽散制方具有立法嚴謹、選藥精當的特點, 臨床辨證應用, 靈活加減, 對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百日咳等表邪未盡、肺氣失宣者所導致的咳嗽治療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