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耕火種時期、在我們的祖父母時代, 人們常常將“打碎一個你、打碎一個我, 再重捏在一起, 從此後, 你中有了我、我中有了你”當作愛情篤深的標誌。 可是, 這種“藤纏樹, 樹戀藤”的“二合一愛情”到了現代社會, 卻難免令伴侶間感到牽絆過緊、神疲心累、日久生厭, 甚至, 讓人生出“逃出圍城放放風”的念頭。
其實距離不光是和愛情有關, 就連與親人和朋友之間也同樣需要保持剛剛好的距離。 心理學家認為, 人際交往中雙方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表現;研究發現, 親密關係(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間)的距離為18英寸,
營造距離
距離應該有兩種:心和心的, 以及身與身的。 對於相愛的雙方來說, 在一起的根本目的絕不是為了印證距離, 而是為了滿足情感的契合與歸屬。 然而, 親密無間的關係只能是階段性的距離, 無法持久。
有人因為距離太近的“審美疲勞”而提出了“週末同居”、“候鳥夫妻”的主張, 言下之意就是鼓勵有間的親密、適當的不即不離,
對於異性朋友之間來說, 距離的拿捏適當就更重要了, 否則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陷阱!據不完全統計, 和異性朋友之間的最佳對話距離是0.5米, 而和朋友散步的距離則應該保持在1米左右。 靠得太近, 容易給人傳遞錯誤的曖昧資訊;而離得太遠, 又會令朋友之間顯得陌生和尷尬。
對於親人, 同樣需要有自己呼吸的空間。 空間是一種適當距離, 一個交談的舞臺, 讓人有喘氣的餘地, 才會自由交流。 調查顯示, 多半和父母親密無間的子女都會和父母保持一堵牆的距離,
可見身與身的物理距離, 真是可以“設計”或營造的。 換句話說, 營造距離是一種好手段, 追求信任與親密才是我們渴求的最終目的。
美學距離
關於愛情, 有人提出“心不出軌, 身體自由”的理論。 說的依舊是由“審美疲勞”而引發身體的偶爾放縱, 只不過, 身和心的距離對於每個人來說, 感觸都不一樣。 有些人可將身和心完全區隔開來;而有些人則完全無法忍受身體與心靈的剝離, 當心走遠了, 身也必然會走遠;另外一些人, 則游離於兩者之間, 偶爾地讓心走遠一下, 或是讓身體走遠一點。
可並不是所有的人在事後都能做到真正灑脫, 而且感情與婚姻堅守的底線還是有一個限度的,
關於友情, 我們需要用心去經營, 需有一定的藝術性。 對一個朋友, 且不論男女朋友, 不能太過於重視, 否則對方會覺得壓力很大, 會被你的重視壓得喘不過氣, 但過於疏忽可能就不會再有聯繫。 朋友之間的情感, 肯定是無法對等的。 總會有付出較多的一方, 而往往是付出多的一方容易受到傷害。 所以, 現在很多時候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 我都會告誡自己, 要控制自己的付出, 這樣會讓自己和朋友都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