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以通降為順, 如因飲食所傷, 胃火沖逆或痰濕阻滯等原因, 均可導致胃失和降, 甚則“胃氣上逆”。
主要症狀有不思飲食, 胃部脹滿, 噯氣, 呃逆, 或胃脘疼痛, 嘔吐等。
今此證既系胃氣不降, 何其六脈皆有鬱象, 而重按轉若無力乎?”答曰︰“善哉問也, 此中頗有可研究之價值。 蓋凡胃氣不降之脈, 其初得之時, 大抵皆弦長有力, 以其病因多系沖氣上沖, 或更兼肝氣上幹。 沖氣上沖, 脈則長而有力;肝氣上幹, 脈則弦而有力;肝沖並見, 脈則弦長有力也。 然其初為肝氣沖氣之所迫, 其胃府之氣不得不變其下行之常而上逆,
夫胃居中焦, 實為後天氣化之中樞。 故胃久失其職, 則人身之氣化必鬱, 亦為胃久失其職, 則人身之氣化又必虛, 是以其脈之現象亦鬱而且虛也。 為其鬱也, 是以重用赭石以引胃氣下行, 而佐以濃朴以通陽(葉天士謂濃樸多用則破氣, 少用則通陽), 雞內金以化積, 則鬱者可開矣。 為其虛也, 是以重用山藥生、熟各半, 取其能健脾兼能滋胃(脾濕勝不能健運, 宜用炒山藥以健之, 胃液少不能化食, 宜用生山藥以滋之), 然後能受開鬱之藥, 而無所傷損。
用當歸者, 取其能生血兼能潤便補虛, 即以開鬱也。 用柴胡者, 因人身之氣化左宜升、右宜降, 但重用鎮降之藥, 恐有妨于氣化之自然,
後其人連服此藥八劑, 大便日行一次, 滿悶大減, 飲食加多。 遂將赭石改用六錢, 柴胡改用五分, 又加白術錢半。 連服十劑痊癒。 閱旬日, 李××遇有此證, 脈亦相同, 亦重用赭石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