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對治療用藥存在一些心理誤區, 現簡析如下。
點名要藥
當前, 各種藥品廣告很多, 不少廣告一味追求經濟效益, 只講藥物治病的效果, 不談藥物的毒副作用, 這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巨大衝擊。 特別是老年人, 過分相信廣告宣傳, 認為這些藥對自己的身體有益, 於是便點名要藥, 或自己到藥店買藥自服。 其實, 這種做法是很危險的, 劑量不易把握不說, 有時還可能用反了藥, 比如感冒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之分, 用錯了藥, 結果會適得其反。
不按醫囑服藥
有些老年人是老病號, 認為自己對自己的病情比較瞭解,
不按時服藥
要想使機體對藥物能較快而完全地吸收, 並達到適當的血藥濃度及最佳治療效果, 應在規定時間內給予恒定劑量, 即強調服藥的時間性。
仿效用藥
有些老年患者一聽到別人說哪種藥好, 自己就要用。 殊不知, 症狀相似的病的種類很多, 比如同是偏癱患者, 有的是由腦出血引起的, 也有的是由腦缺血(血栓或栓塞)引起的, 治療方案是不同的。 即使是同一種疾病, 也有一個輕重緩急及病程長短的問題。 再說, 人與人還存在個體差異, 不同的人對藥物的反應是不盡一致的, 某種藥在別人身上效果好, 在自己身上卻不一定管用。
濫用補藥
有些老年人認為補藥是萬能的, 可以有病治病, 無病防病。 實際上, 補藥也有一定的適用範圍, 而非包治百病。 補藥只適用于虛症患者, 且有種類之分, 實症用補藥就如火上澆油。 例如:有的人過多服用人參會出現過度興奮、煩躁、失眠、咽幹喉痛等症;而原來患有高血壓的人服用人參後會血壓驟升, 甚至發生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後果。 另外, 還有人經常注射丙種球蛋白, 認為這樣能增強抵抗力。 其實, 丙種球蛋白只是對某些病毒性傳染病有預防作用, 而且是一種暫時的被動免疫, 盲目多用可能抑制自身抗體的產生;有的人還將維生素當補藥,
中藥無毒
認為中藥無毒、無副作用的觀點很普遍。 實際上, 所有的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反應,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濫用中藥也會中毒。 如服用六神丸過多, 會出現流涎、噁心、嘔吐、腹瀉、頭痛等症狀, 附子、草烏可引起心律不齊, 甚至心臟停搏。 少數中藥的毒性還很大, 比如川烏、南星等, 用之不當可引起嚴重後果。 “是藥三分毒”, 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 即使正常服用劑量時, 也有可能引起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耐藥性或藥物依賴性。
總之, 上述用藥心理有很大的普遍性, 只有正確地認識藥物的治病作用和致病作用, 才能走出用藥的心理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