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肝火上炎證與肝陽上亢證鑒別

肝火上炎證:多因肝氣鬱結, 日久化火, 肝經氣逆火升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以肝經所過部位的頭、目、耳、脅所表現的裡實熱證為特徵。

肝陽上亢證:多因肝腎陰虧, 陰不制陽, 肝陽亢盛於上所表現的證候。 臨床常見頭痛、眩暈和腰膝酸軟、足輕頭重等上盛下虛的臨床特徵。

病因

肝火上炎證:多因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 五志過極化火, 使肝火盛, 或突然精神刺激, 損傷肝木, 火氣內生, 或平素陽盛之體, 易感熱邪, 內傷於肝, 引動肝經之火, 循經上炎。 或過用溫補辛燥之品, 化火化燥, 使肝經火盛。

肝陽上亢證:多因肝氣鬱結化火,

損傷肝陰、肝血, 肝之陰血不足, 不能制約肝陽, 則陽亢於上, 或腎陰虧虛, 多由房勞過度, 劫奪腎精, 水不涵木, 陽失潛藏, 肝陽偏亢, 或過食辛辣溫燥動火之品, 導致化熱化火, 損傷肝陰, 陰不斂陽, 肝陽亢盛。

病機

肝火上炎證:因肝經之火熾盛, 故“氣逆沖上, 火氣炎上故也”(《素問玄機原病式》), “火有炎上之性, 故皆見於上部也”(《引經證醫》), 多表現上部症狀。 或擾亂神明, 或上擾清竅。 肝木升發, 肺主肅降, 一升一降, 調節氣機的動態平衡。 肝之經脈貫膈上肺, 若肝火循經犯肺, 肺失清肅, 則氣逆喘咳。 若火熱極盛, 風火相煽, 引動肝風, 而致熱極生風。 若熱邪熾盛, 耗灼津液, 陰液虧損, 筋脈失于濡潤滋養, 則引發痙病。 若肝火橫逆, 克犯胃土, 則肝胃蘊熱,

臨床表現為胃脘灼痛, 嘈雜吞酸。 若肝經氣火郁于下焦, 影響膀胱氣化, 則多見淋證, 小便澀滯不暢, 滴瀝刺痛, 腹滿脹痛。 總之, 肝臟屬木屬風, 肝氣升發, 喜條達柔順而惡抑鬱, 若氣郁木盛, 多生肝火。 肝火燔灼, 氣火逆於上, 則頭痛, 眩暈, 不寐, 狂躁;橫逆於中, 則脅肋、胃脘灼痛, 或吞酸、嘈雜;氣火郁於下, 則小溲澀滯而為氣淋。 同時, 肝木需腎水為之涵養灌溉, 心血為之濡潤, 肺氣肅降以制約肝木之升發, 脾土營運以培植肝木之茂盛。 若他髒功能失調, 則易導致肝木鬱滯而引發各種病證。 。

肝陽上亢證:多由肝腎陰虧, 陰不制陽。 故表現為陽亢于上, 陰虧於下。 亢陽無制, 風陽上升, 閉阻靈竅, 引動肝風, 而致卒中。 若肝陽偏亢之體, 外因大怒則導致肝氣橫逆,

氣機逆亂, 血隨氣升, 氣血壅滯於上, 阻塞隧竅, 而發生血厥。 或素有髒氣不平, 痰濁內宿, 肝腎陰液不足, 無以斂陽, 易生風生熱, 一有七情失調之怒恚、憂悲、恐驚等誘因, 則風陽暴張, 引動伏痰, 痰火氣逆, 蒙蔽神竅, 走竄經脈, 病發癇證。 肝腎陰虧於下, 虛火內生, 則可見陰虛火旺證的表現, 同時亦有肝腎精血俱虧的症狀。 因肝藏血, 腎藏精, 腎中之精, 有賴於肝血的不斷化生, 而肝血的生成, 則需腎中精氣的氣化。 即血能生精, 精能生血, 故稱之謂“精血同源”。 若肝血虧虛, 則血虧無以化精, 遂致腎精隨之而虛, 若腎精不足, 肝血不得腎中精氣之氣化, 則肝血亦隨之而少, 故肝腎之精血, 一榮俱榮, 一損俱損, 因此, 肝腎陰虧, 臨床可同時並見肝血虛證和腎精不足證的證候表現。
總之, 肝腎同源, 故肝腎生理、病理關係極為密切, 相互制約, 互相影響。 如腎陰虧虛, 水不涵木, 導致肝陽上亢, 或相火妄盛;若肝陽、肝火過旺, 多下劫腎陰, 而致腎陰虧虛。

鑒別要點

肝火上炎證:頭目脹痛, 眩暈耳鳴如潮, 面紅目赤, 急躁易怒, 失眠多夢或惡夢紛紜, 甚則狂躁不得眠, 口苦咽幹, 胸脅肋部灼熱疼痛, 便秘尿黃, 或吐血, 衄血, 咳血, 或耳內紅腫熱痛流膿,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數。 以肝經所過部位的頭、目、耳、脅所表現的裡實熱證為臨床特徵。

肝陽上亢證:頭目脹痛, 眩暈耳鳴、耳聾, 面紅目赤, 急躁易怒, 少寐多夢, 口苦, 心悸健忘, 腰膝酸軟無力, 頭重足輕, 舌質紅, 苔少而幹, 脈弦有力或弦細數。

以陽亢於上的頭痛、眩暈和陰虧於下的腰膝酸軟、足輕頭重等上盛下虛證為臨床特徵。

鑒別分析

肝火上炎證與肝陽上亢證, 均有肝經陽熱上逆所表現的病證, 故具備頭目脹痛, 眩暈耳鳴, 面紅目赤, 急躁易怒, 失眠多夢, 口苦等共同症狀。 但肝火上炎證, 除以上部症狀為主外, 尚兼有火邪肆虐的症狀表現;肝陽上亢證, 既有陽熱亢於上的症狀, 也有陰液虧於下的表現, 故肝火上炎證與肝陽上亢證, 有火盛與陰虧的不同病理特徵。

肝火上炎證:因肝木氣盛火熾, 火燔諸經上下, 若循經上攻頭腦清空, 經脈不暢, 氣血壅滯脈絡, 故頭痛且脹。 肝火循經, 上幹清空, 故頭暈眼花, 如坐車船, 不能站立, 時欲僕倒。 肝與膽互為表裡, 足少陽膽經入耳中, 肝火傳移於膽,膽汁上溢則口苦;膽火循經上攻,則耳鳴如潮,甚則肝火膽熱,薰蒸耳道,氣血遏阻,經脈瘀滯,化為膿血而見耳內紅腫熱痛,嚴重者潰爛流膿。氣火上沖,熱壅血脈,氣血湧盛,則面紅目赤。肝性剛強,忌怒,肝火上炎,陽氣升發過度,氣機失于條達,疏泄太過,則易於情緒急躁,稍受刺激,則易於發怒。肝藏魂,火熱為虐,魂不守舍,內擾心神,神失所守,神動不安,故失眠多夢或惡夢紛紜,甚則狂躁不得眠。熱邪損傷津液,不能上潤咽喉,故咽幹;熱熾津傷,不能下充腸液,腸失滑潤,故大便秘結;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黃;肝經火熱壅滯,氣血失運,灼傷脈絡,脅乃肝之分野,肝木氣急火盛,故胸脅肋部灼熱疼痛。血之運行,既靠陽氣的推動,又賴陽氣之固攝,方能循行脈內,不至溢出脈外。氣之有餘與不足,皆能影響血液的運行。若肝鬱化火,火性升浮,氣機亢盛,氣逆於上,血隨氣升而上溢,則吐血、衄血;若肝火橫逆脾土,脾失所統,則血溢於上為嘔血,血注於下,則為便血;若肝火氣旺,木火刑金,肺傷絡損,隨氣上逆,則為咳血。肝火上炎證,其舌脈表現為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概由肝經實火內熾所致。

肝陽上亢證:多因火熱內傷腎陰,或肝陰虧虛,水不涵木,肝腎陰虛,不能制約陽氣,肝陽偏亢,陽升氣逆,上擾清空,則頭目脹痛。若肝陽上亢,風動陽升,邪擾清空,則病發眩暈。肝腎陰虧,則精血虛損,心無所主,心失其養,心神不寧,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為腎之府,若腎陰虧虛,多因房欲耗散,竭奪陰精,則腎失封藏,陰虧無以滋養腎之外府,況腰膝以下,由腎所主,故腰膝酸軟無力。肝陽上亢,則上盛,肝腎陰虧,則為下虛,陽盛于上,陰虧於下,所以頭部沉重,兩足輕飄,步履蹣跚。舌質紅,舌苔少而幹,脈弦細數或脈弦有力,皆為肝腎陰虛,陰液不足,肝陽偏亢,陽亢陰虧之象。

就其臨床症狀而言,肝火上炎證,因肝經之氣火炎於上,故以上部症狀為主,如頭、目、耳的病變。頭目痛脹,眩暈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失眠多夢或惡夢紛紜,口苦咽幹。概由肝火循經上攻頭目,上擾清空,火壅氣血,血氣湧盛,火擾神明,肝熱移膽,熱灼津傷所致。肝陽上亢證,因肝腎陰虧,不能攝斂肝陽,而致肝陽亢逆於上,多由肝陰不足或腎水已虧,影響及肝,終致肝腎陰虧,故以肝腎陰虧為病理基礎,見之臨床,表現有下虛上盛的臨床特徵:腰膝酸軟無力,頭重足輕,並具有與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熱盛症狀:頭目脹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少寐多夢,口苦等,亦因肝經陽熱氣盛,上攻頭、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證,病因為火邪,故具有火熱燔經,竄行沖逆的特點。火能燔灼臟腑經脈,故胸脅肋部灼熱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喪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熱迫血妄行,血不循經,可見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熱之邪,壅滯氣血,絡脈不通,可見耳內紅腫熱痛流膿。肝陽上亢證,因肝腎陰虧為本,故有陰液虧損的臨床表現。若陰虧已極,精血不能上滋心陰,心之陰血不足,神失所養,心神不安,則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就其病機病勢而言,肝火上炎證的主要病機是肝經氣火上逆,上攻頭目,擾亂神明,氣血壅盛,肝熱移膽,火熱灼津,熱迫血行。肝陽上亢證的主要病機是陰虧于下,陽亢於上,故有肝腎精血虧虛,腰失所養和肝陽亢逆,氣火上攻的臨床特徵。肝陽上亢證,具有肝火上炎證相同的肝經氣火上逆的病機。肝陽上亢證,若無肝腎陰虧證,那麼就不是肝陽上亢證,而是肝火上炎證。故肝陽上亢證是本虛標實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偏亢為標。肝火上炎證屬肝經實火壅盛的實證。二者均為熱證,均可以因陽熱極盛,引動肝風而致肝風內動。若肝腎陰血虧極,無以濡養經脈,則多易導致虛風內動。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鬱怒憂思,五志過極化火,或過食溫補辛辣之品,或平素陽氣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陽上亢證有導致肝腎陰虧的病因:如先天稟賦不足,後天氣血化源虧乏及久病、重病,耗傷腎陰,腎水虧虛,影響肝陰亦不足,或失血過多,生化乏源,急性熱性病後期,劫奪陰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陰血,使肝陰不足。從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證,起病急,病勢重,病程短;肝陽上亢證,常因肝腎陰虧發展而來,故起病較緩慢,有肝腎陰虧的病史,多病程較長。肝火上炎證無肝腎陰虧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證,經久不愈,損傷肝血、腎精,也可漸致肝腎陰虛,而形成陽亢于上,陰虧於下的肝陽上亢證。

肝火上炎證,臨床治療宜清肝瀉火,涼血生津,方用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正如《王旭高醫書六種》所雲:“肝火燔灼,遊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難以枚舉,如目紅、顴赤、痙厥、狂躁、淋閉、瘡瘍、善饑煩渴、嘔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一法曰瀉肝,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肝陽上亢證,治療宜平肝潛陽,滋陰降火,方用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正如《知醫必辨》所雲:“肝陽太旺,養陰以潛之,不應,則用牡蠣、玄武版介類以潛之,所謂介以潛陽,五法也。”

肝火傳移於膽,膽汁上溢則口苦;膽火循經上攻,則耳鳴如潮,甚則肝火膽熱,薰蒸耳道,氣血遏阻,經脈瘀滯,化為膿血而見耳內紅腫熱痛,嚴重者潰爛流膿。氣火上沖,熱壅血脈,氣血湧盛,則面紅目赤。肝性剛強,忌怒,肝火上炎,陽氣升發過度,氣機失于條達,疏泄太過,則易於情緒急躁,稍受刺激,則易於發怒。肝藏魂,火熱為虐,魂不守舍,內擾心神,神失所守,神動不安,故失眠多夢或惡夢紛紜,甚則狂躁不得眠。熱邪損傷津液,不能上潤咽喉,故咽幹;熱熾津傷,不能下充腸液,腸失滑潤,故大便秘結;津液化源不足,故尿黃;肝經火熱壅滯,氣血失運,灼傷脈絡,脅乃肝之分野,肝木氣急火盛,故胸脅肋部灼熱疼痛。血之運行,既靠陽氣的推動,又賴陽氣之固攝,方能循行脈內,不至溢出脈外。氣之有餘與不足,皆能影響血液的運行。若肝鬱化火,火性升浮,氣機亢盛,氣逆於上,血隨氣升而上溢,則吐血、衄血;若肝火橫逆脾土,脾失所統,則血溢於上為嘔血,血注於下,則為便血;若肝火氣旺,木火刑金,肺傷絡損,隨氣上逆,則為咳血。肝火上炎證,其舌脈表現為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概由肝經實火內熾所致。

肝陽上亢證:多因火熱內傷腎陰,或肝陰虧虛,水不涵木,肝腎陰虛,不能制約陽氣,肝陽偏亢,陽升氣逆,上擾清空,則頭目脹痛。若肝陽上亢,風動陽升,邪擾清空,則病發眩暈。肝腎陰虧,則精血虛損,心無所主,心失其養,心神不寧,則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為腎之府,若腎陰虧虛,多因房欲耗散,竭奪陰精,則腎失封藏,陰虧無以滋養腎之外府,況腰膝以下,由腎所主,故腰膝酸軟無力。肝陽上亢,則上盛,肝腎陰虧,則為下虛,陽盛于上,陰虧於下,所以頭部沉重,兩足輕飄,步履蹣跚。舌質紅,舌苔少而幹,脈弦細數或脈弦有力,皆為肝腎陰虛,陰液不足,肝陽偏亢,陽亢陰虧之象。

就其臨床症狀而言,肝火上炎證,因肝經之氣火炎於上,故以上部症狀為主,如頭、目、耳的病變。頭目痛脹,眩暈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失眠多夢或惡夢紛紜,口苦咽幹。概由肝火循經上攻頭目,上擾清空,火壅氣血,血氣湧盛,火擾神明,肝熱移膽,熱灼津傷所致。肝陽上亢證,因肝腎陰虧,不能攝斂肝陽,而致肝陽亢逆於上,多由肝陰不足或腎水已虧,影響及肝,終致肝腎陰虧,故以肝腎陰虧為病理基礎,見之臨床,表現有下虛上盛的臨床特徵:腰膝酸軟無力,頭重足輕,並具有與肝火上炎相似的上部熱盛症狀:頭目脹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少寐多夢,口苦等,亦因肝經陽熱氣盛,上攻頭、目、耳所致。肝火上炎證,病因為火邪,故具有火熱燔經,竄行沖逆的特點。火能燔灼臟腑經脈,故胸脅肋部灼熱疼痛;火性上炎,多能侵犯心神,“如喪神守”,而致狂躁不得眠;火熱迫血妄行,血不循經,可見上部出血:吐血,衄血,咳血;火熱之邪,壅滯氣血,絡脈不通,可見耳內紅腫熱痛流膿。肝陽上亢證,因肝腎陰虧為本,故有陰液虧損的臨床表現。若陰虧已極,精血不能上滋心陰,心之陰血不足,神失所養,心神不安,則可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就其病機病勢而言,肝火上炎證的主要病機是肝經氣火上逆,上攻頭目,擾亂神明,氣血壅盛,肝熱移膽,火熱灼津,熱迫血行。肝陽上亢證的主要病機是陰虧于下,陽亢於上,故有肝腎精血虧虛,腰失所養和肝陽亢逆,氣火上攻的臨床特徵。肝陽上亢證,具有肝火上炎證相同的肝經氣火上逆的病機。肝陽上亢證,若無肝腎陰虧證,那麼就不是肝陽上亢證,而是肝火上炎證。故肝陽上亢證是本虛標實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偏亢為標。肝火上炎證屬肝經實火壅盛的實證。二者均為熱證,均可以因陽熱極盛,引動肝風而致肝風內動。若肝腎陰血虧極,無以濡養經脈,則多易導致虛風內動。

就病因病程而言,二者均可有情志不遂,鬱怒憂思,五志過極化火,或過食溫補辛辣之品,或平素陽氣偏旺等病理因素。但肝陽上亢證有導致肝腎陰虧的病因:如先天稟賦不足,後天氣血化源虧乏及久病、重病,耗傷腎陰,腎水虧虛,影響肝陰亦不足,或失血過多,生化乏源,急性熱性病後期,劫奪陰血,七情不遂,暗耗肝之陰血,使肝陰不足。從病程上看,肝火上炎證,起病急,病勢重,病程短;肝陽上亢證,常因肝腎陰虧發展而來,故起病較緩慢,有肝腎陰虧的病史,多病程較長。肝火上炎證無肝腎陰虧的病史,若肝火上炎證,經久不愈,損傷肝血、腎精,也可漸致肝腎陰虛,而形成陽亢于上,陰虧於下的肝陽上亢證。

肝火上炎證,臨床治療宜清肝瀉火,涼血生津,方用當歸龍薈丸(《宣明論方》),正如《王旭高醫書六種》所雲:“肝火燔灼,遊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難以枚舉,如目紅、顴赤、痙厥、狂躁、淋閉、瘡瘍、善饑煩渴、嘔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一法曰清肝,如羚羊、丹皮、黑梔、黃芩、竹葉、連翹、夏枯草。一法曰瀉肝,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肝陽上亢證,治療宜平肝潛陽,滋陰降火,方用天麻鉤藤飲(《雜病證治新義》)。正如《知醫必辨》所雲:“肝陽太旺,養陰以潛之,不應,則用牡蠣、玄武版介類以潛之,所謂介以潛陽,五法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