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倒換法治頑固性鼻衄

倒換法, 以金元劉河間(《宣明論方》卷十五)的倒換散為代表方。 此方治癃閉不通, 小腹急痛, 無問久新。 亦屬關格之病。 《諸病源候論·關格大小便不通候》指出:“關格者, 大小便不通也。 大便不通謂之內關, 小便不通謂之外格, 二便俱不通為關格也。 由陰陽氣不和, 榮衛不通故也。 ”關格是由各種疾病發展到脾腎陽衰, 陽不化濕, 使水濁內生, 濁邪壅塞三焦而發病。 倒換散用大黃配荊芥穗, 各等分為末, 每服10克, 溫水調下。 如小便不通, 大黃減半;大便不通, 荊芥穗減半。 大黃苦寒, 其性重濁, 主沉降, 力猛善行, 為攻下之要藥;荊芥穗味辛芳香,

性溫不燥, 氣質輕揚, 長於升散, 入手太陰足厥陰氣分, 其功用長於發散表邪, 祛經絡中之風熱。 大黃以降為主, 荊芥穗以升為要。 《醫方考》曰:“用荊芥之輕清者, 以升其陽;用大黃之重濁者, 以降其陰;清陽既出上竅, 則濁陰自歸下竅, 而小便隨泄矣。 方名倒換者, 小便不通, 倍用荊芥;大便不通, 倍用大黃, 顛倒而用, 故曰倒換。 ”

病案舉例

王某, 女, 51歲。 1988年5月7日主因鼻衄15小時, 面部及四肢浮腫, 精神萎靡, 少尿而住院。 患者有慢性腎炎病史, 常反復發作。 刻診:鼻腔衄血, 面色晦滯, 脘腹脹滿, 噁心嘔吐, 納穀不進, 腰膝酸軟, 下肢浮腫, 大便秘結, 舌質紫黯, 苔滑膩, 脈細弦滑。 證屬脾腎虧虛, 濕濁內停。 治宜通腑降濁, 溫經行血。 方用制附子9克, 西洋參6克煎湯緩緩送服倒換散10克,

1日3次。 第一日瀉下黑色大便2次, 穢臭異常, 後為黃色稀便;排小便800毫升。 鼻腔仍有少量出血, 脘腹脹滿, 噁心嘔吐, 精神萎靡減輕, 舌苔稍黃膩, 脈象同前。 效不更方, 再進3劑。 三診時鼻衄已止, 日尿量基本趨於正常, 腹脹消退, 黃膩苔已化, 能進半流食, 脈細。 濕濁已化, 當治以健脾益腎, 利水滲濕之法。 以金匱腎氣丸合香砂六君子東加減調治善後。 1年後隨訪, 病情穩定無復發, 並能從事輕微家務勞動。

按:慢性腎功能衰竭與中醫學“關格”描述甚為相似。 脾陽不足, 運化失司, 血失統攝;久病必累及於腎, 腎陽虛衰, 氣化不利, 濕濁之邪充斥壅塞三焦。 急則治其標, 故用苦寒之大黃, 瀉下通便燥濕降濁以排毒;荊芥穗味辛芳香,

性溫不燥, 氣質輕揚, 長於升散, 入肝經氣分, 兼行血分, 通利血脈, 一降一升, 清陽得升, 濕濁得降。 配附子峻補腎陽, 益先天命火以暖脾胃, 壯元陽助五臟氣化以逐濕濁, 扶陽攝血, 化氣行水;西洋參益氣無動血之弊, 養陰無留滯之憂, 扶助正氣以達祛邪之效, 濕濁之邪一俟氣化, 三焦通利, 邪祛正複, 標證即除。 緩則治其本, 故改用補腎健脾, 已達標本同治之目的。 此案未用止血之藥, 而鼻衄自止, 充分說明辨證論治之妙。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