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蓼在生活中可能有很多朋友都不是非常的瞭解, 因為這種草藥是我們不常見的, 但是今天又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辣蓼的中藥材作用,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來看看哦, 在以後的生活中可能會有用處哦, 也可以和周圍的小夥伴們分享哦。
【中藥名】
辣蓼 laliao。
【別名】
辣蓼草。
【英文名】
Herba Polygoni Pubescentis。
【來源】
蓼科植物辣蓼Polygonumlaccidum Meisn的全草入藥。
【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 高60~90釐米。 莖直立或下部伏地, 稍粗壯, 分枝稀疏, 節膨大, 通常呈淡紅紫色, 全株有腺點及毛茸。 單葉互生, 有短柄, 葉片廣披針形,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和中脈疏被短糙伏毛,
【產地分佈】
生於近水草地、流水溝中或陰濕處。 分佈南北各地。
【採收加工】
夏、秋採收全草, 去除雜質, 曬乾。
【藥材性狀】
莖圓柱形, 直徑3~4毫米, 多分枝, 紅色或青色, 有節, 節膨大而色紅, 下部老莖較堅實, 上部莖稍輕而中空。 葉互生, 皺縮, 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 長5~ 12釐米, 寬0.8~1.6釐米, 端尖, 基部楔形, 全緣, 無毛或被短伏毛, 葉面綠色, 有“八”字形黑斑及腺點, 托葉膜質, 鞘狀抱莖。 偶見頂端有穗狀花序, 小花粉紅色, 多脫落不全。 氣微辛燥, 味辛辣。
【性味歸經】
性溫, 味辛。 歸脾經、胃經、大腸經。
【功效與作用】
除濕、化滯。 屬化濕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 30克, 內服煎湯, 治療痢疾、腸炎、食滯;外用適量, 煎湯洗患處, 治療皮膚瘙癢, 滅蛆。
【主要成分】
全草含鞣質10%和揮發油, 油的主要成分為正癸烷、少量β -蒎烯、檸檬烯和正十一烷。
【使用禁忌】
有小毒, 孕婦忌服。
結語:以上的全部內容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關於辣蓼的一些來源和藥材形狀的知識, 相信大家都已經很清楚了, 希望文章介紹的中藥能幫助這類病症的患者早日康復, 也祝願大家每天生活開心幸福, 最重要的經常鍛煉身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