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 人們對於中藥養生治未病的知識瞭解的也越來越多,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有名的中藥材——甘草。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關於這種中藥的藥用價值吧!
【中藥名】
甘草 gancao。
【別名】
蜜甘、甜甘草、國老、美草。
【英文名】
Radix Rhizoma Glycyrrhizae。
【來源】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及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 根莖圓柱狀, 多橫走;主根甚長, 粗大, 外皮紅棕色。 莖直立, 稍帶木質, 被白色短毛及腺鱗或腺狀毛。 奇數羽狀複葉。 總狀花序腋生, 花密集, 花萼鐘狀, 花冠淡紫堇色, 旗瓣大, 雄蕊10枚, 9枚基部連合。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 趁濕切去莖基、串條、枝杈、鬚根等, 放乾燥處風乾。 亦有將外面栓皮削去者, 稱為粉甘草。
【藥材性狀】
長圓柱形, 表面紅棕色、暗棕色或灰褐色, 有明顯的皺紋、溝紋及橫長皮孔。 質堅實而重, 斷面黃白色, 有粉性, 橫切面形成層呈棕色環狀, 常有裂隙, 木質部淺黃色, 有時呈偏心性。 根莖表面有芽痕, 橫切面中心有髓。 氣微, 味甚甜而特殊。
【性味歸經】
性平, 味甘。 歸心經、胃經、脾經、肺經。
【功效與作用】
補脾益氣、止咳祛痰、緩急定痛、調和藥性。 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 用量2~6克, 調和諸藥用量宜小, 作為主藥用量宜稍大, 可用109左右;用於中毒搶救, 可用30~60g。 凡入補益藥中宜炙用, 入清瀉藥中宜生用。 外用:適量,
【藥理研究】
甘草有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 抗炎、抗潰瘍、抗過敏反應, 抗癌, 抗菌, 抗病毒, 促進胰液分泌, 對離體腸有抑制, 調節免疫功能, 鎮咳祛痰, 抗突變, 解毒, 抗氧化, 保護耳前庭功能、利尿, 保肝、防止動脈硬化, 抗腦缺血, 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等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甘草苷、甘草酸、甘草甜素、子丁香烯氧化物、甘草萜醇、18а-羥基甘草次酸、異甘草次酸、甘草香豆精、刺芒柄花素、新甘草查耳酮D、光果甘草苷元、異甘草黃酮醇、三萜皂苷、香豆素等成分。
【使用禁忌】
濕濁中阻而脘腹脹滿、嘔吐及水腫者禁服。
【相關藥方】
①治傷寒脈結代, 心動悸:甘草(炙)120克, 生薑(切)90克, 人參60克, 生地黃480克, 桂枝(去皮)90克, 阿膠60克, 麥門冬(去心)240 克、麻仁半升。 大棗(擘)三十枚。 上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 內膠烊消盡,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傷寒論》炙甘草湯)
②治肺熱喉痛, 有痰熱者:甘草(炒)60克, 桔梗30克(米泔浸一夜)。 每服15克, 水一鐘半, 入阿膠半片煎服。
③治腿腳攣急, 或腹中疼痛:白芍藥、炙甘草各120克。 水煎去渣, 分兩次服。 (《傷寒論》芍藥甘草湯)
④治婦人髒躁, 喜悲傷欲哭, 數欠伸:甘草90克,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⑤治百藥毒方:生甘草60克, 生銼。 以水三盞, 煎至一盞半, 去滓,
結語:看完了以上對於甘草的介紹現在你是否已經瞭解了關於這種藥材的藥用價值了呢?如果你正好遇到上面所說的一些病症, 不妨試一試這些治療方法, 不過用藥前最好還是諮詢一下專業醫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