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辨治嘔吐

嘔吐是由於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所致的以飲食、痰涎等胃內之物從胃中上湧, 自口而出為臨床特徵的一種病症。 古人認為有物有聲謂之嘔, 有物無聲謂之吐, 無物有聲謂之幹嘔, 但嘔與吐常同時發生, 很難截然分開, 故多並稱為嘔吐。

外邪犯胃型

症見嘔吐食物, 吐出有力, 突然發生, 起病較急, 常伴有惡寒發熱, 胸脘滿悶, 不思飲食, 舌苔白, 脈濡緩。 治宜疏邪解表, 和胃降逆。 屬風寒犯胃者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藥用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術、陳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生薑、大棗等;屬暑熱犯胃者方用新加香薷飲出入,

藥用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樸、連翹等;屬穢濁犯胃者方用玉樞丹化裁, 藥用山慈菇、紅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雄黃、朱砂等;屬風熱犯胃者方用銀翹散增損, 藥用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等。

飲食停滯型 症見嘔吐物酸腐, 脘腹脹滿拒按, 噯氣厭食, 得食更甚, 吐後反快, 大便或溏或結, 氣味臭穢, 苔厚膩, 脈滑實。 治宜消食化滯, 和胃降逆。 方用保和丸加減。 藥用神曲、山楂、萊菔子、陳皮、半夏、茯苓、連翹、穀芽、麥芽、雞內金等。

痰飲內停型

症見嘔吐物多為清水痰涎, 胸脘滿悶, 不思飲食, 頭眩心悸, 或嘔而腸鳴, 苔白膩, 脈滑。 治宜溫化痰飲, 和胃降逆。 屬痰濕內停者方用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東加減,

藥用生薑、半夏、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吳茱萸、陳皮等;屬痰熱內停者方用黃連溫膽湯出入, 藥用黃連、竹茹、枳實、半夏、桔紅、甘草、生薑、茯苓等。

肝氣犯胃型

症見嘔吐吞酸, 噯氣頻作, 胸脅脹滿, 煩悶不舒, 每因情志不遂而嘔吐吞酸更甚, 舌邊紅, 苔薄白, 脈弦。 治宜疏肝理氣, 和胃止嘔。 藥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湯。 藥用柴胡、枳殼、白芍、厚樸、紫蘇、半夏、茯苓、生薑、甘草、橘皮、旋覆花、竹茹等。

脾胃虛弱型

症見飲食稍有不慎, 或稍有勞倦, 即易嘔吐, 時作時止, 胃納不佳, 脘腹痞悶, 口淡不渴, 面白少華, 倦怠乏力, 舌質淡, 苔薄白, 脈濡弱。 治宜益氣健脾, 和胃降逆。 屬脾氣不足者方用香砂六君子東加減, 藥用人參、茯苓、白術、甘草、砂仁、木香、陳皮、半夏、丁香、吳茱萸等;屬脾陽不振者方用附子理中丸化裁,

藥用制附子、黨參、炒白術、乾薑、甘草等。

胃陰不足型

症見嘔吐反復發作, 但嘔吐量不多, 或僅吐唾涎沫, 時作幹嘔, 口燥咽幹, 胃中嘈雜, 似饑而不欲食, 舌紅少津, 脈細數。 治宜滋養胃陰, 和胃降逆。 方用麥門冬東加減。 藥用人參、麥冬、粳米、甘草、半夏、大棗、石斛、花粉、知母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